这边苏秀和蔡邕分析现在的卫家和南匈奴形势,一来呢确实是见蔡琰这小姑娘可爱,不忍心让他去受罪,二来也是觉得蔡邕堂堂一个汉末传奇,结局却也没好哪儿去,苏秀想着将他带到泰山护上一护,顺便帮他搞搞教育。(当然,到底是为搞教育还是真想保护蔡邕那就只有这位爷心中明了了)
这老先生就是心太善,历史上的董卓那可是遗臭万年的主,这位在他倒台后还敢在当时手握重权的王允面前可怜老董,可见是有多善良。
蔡邕呢,现在一门心思都在想苏秀给他说的让天下人都有书读的事,如果这事要是成了,会不会名留青史他不知道,但是对于读书人来说,尤其是寒门士子,这将会是一条实现自己抱负的康庄大道。
天下何其大,在黄巾之乱爆发之前,大汉人口大约在四千万左右,读书人在这其中不足一成,而这一成不到的人当中有九成是世家子弟或者是和世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
就比如郭嘉、戏志才,他们同样是寒门士子,但是他们想要成才也必须仰仗庞家栽培。
但是如果苏秀这一步真的走成功了,那么泰山就将成为大汉的一个学术中心,说是天下文人出泰山都不为过了。这将是什么样的成就?在泰山成才的读书人又会将苏秀放在什么样的一个位置?这其中的影响力想想都可怕。
这样的成就难道其他人从来没有想过?不,肯定有人设想过,但是技术达不到啊。在那个时代书籍可是相当珍贵的东西,完全靠手抄誊写,还用的是竹帛木片,很容易被气候影响,还有就是蛀虫侵蚀,所以书籍保存也是个很大的问题。从文字出现到现在,失传的文学典籍数不胜数,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苏秀能够把这个问题都解决了,那么蔡邕可以想象得到,未来的泰山的影响力堪比孔庙。
“平狄,你说的这事关系重大,你可想过这其中的影响?”
“影响什么的我倒是真没有想太多,只是想让更多的人不说有多少学问,但是起码的字还是要认识的,人不能只为活着而活着,得有一点起码的念想。”
苏秀最开始琢磨这事的时候其实是在童渊那里看书的时候,他就是觉得竹简太麻烦,又重,还记不了多少内容,还不易保存,因为他在童渊那里就看见很多书被老鼠或是蛀虫啃噬,有一些童渊从新整理过,有些都没法整理了。
苏秀这才真正体会所谓学富五车其实所了解的东西并不见得比后世一个高中生了解的东西多,因为这五车书还真记载不了太多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