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重的高官;经济上,按官品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人口,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社会地位高人一等,不与无特权的庶族联婚和同乘共坐。
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权,他们特别注意门第。他们垄断政治,排斥庶族寒门。庶族即使做官以后,依然受到士族的歧视。至于那些不愿巴结士族的庶族地主,便一生沉滞,永无晋升的希望。
这也对举贤任能有很大的限制。
在封赏方面,前面提过一嘴。
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司马炎刚即帝位,改革分封制度。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千五百人。
司马炎的弟弟、堂兄弟、伯父、叔父、堂伯父、堂叔父同时封王者达27人。
司马氏创业的勋臣贵戚均加封进爵,为公为侯,大司马石苞、车骑将军陈骞、尚书令裴秀、侍中荀勖、太傅郑冲、太保王祥、太尉何曾、骠骑将军王沈、司空荀顗、镇北大将军卫瓘均封为公。
以上这些,只是写出来让大家看看西晋封建的等级,以及有多少人受封,这个封建,因为诸王都留居京城,不往封地,只得作罢。
晋初封建制,是迟迟不定,即便定了也不执行。
在皇位方面,司马炎是司马昭的长子,但,司马昭当时其实是想让小儿子司马攸继位的,看来司马昭也掂的清司马炎有几斤几两。
可惜的是,朝堂上一通“长幼之序”之类的说词,司马昭只得改立司马炎。
到了司马炎晚年,其诸子都弱,没有帝质,而太子也是个没有帝质,不是个能令众臣服之人,于是乎,又偏向了司马攸。
我去!那当时司马昭立太子的时候,是干嘛的!所以说,“长幼之序”就是用来扯的东西!
这个时候,中书监荀勖等,认为司马攸是众望所归,如果让他继位,恐怕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于是荀勖和侍中冯紞向司马炎进言曰:
“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继位。”
司马炎就担心这事呢,或许司马衷并不痴傻,但也绝对没有帝质,所以,司马炎立刻问道:
“为什么?”
荀勖曰:
“现在朝堂之上,司马攸的呼声最高,是众望所归,陛下认为这种情况下,太子能继位吗?”
司马炎也对这一局面很是忧心,于是按两人提议,再次进行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