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些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张士诚并没有对此抱以太大的希望,只是想着做好眼前的事情,即将苏择东为首的聚义堂,拉拢过来。
苏择东听张士诚的话语、表情还有动作,他哪里能不清楚他这个张士诚做诚王的心中小九九呢?
历史中的张士诚没有跟明教搭上关系,八成是因为没有这样的机遇,或者是遇到的明教中人的本事没有自己那般的大,所以并没有帮上他什么忙,所以没有被正史或者是野史所记录上。
可就张士诚这一个接受蒙古人的朝廷即元朝廷三番五次招降的人,难道就不会想着如何自保、如何扩大自己的实力吗?
他张士诚这一个做诚王的人既然会将自己的起义军的势力扩张得这般大,也有心规避蒙古元朝廷方面的压力而选择招降,也定然有心思放在如何保全自己的实力,扩张自己的影响力。
苏择东做出这一点猜测不是平白无故的,因为陈友谅作为坚定不移地枭雄可真的没有一次同意蒙古朝廷所提出的什么条件而选择投降的啊,他是南方三杰即张士诚、朱元璋、陈友谅当中,他是第一个且还是唯一的一个,没有接受元朝廷招降的人。
包括方国珍、方国章也没有人家的本事而湖广行省的何真,虽然说不是元朝廷的拥护者却也不是反抗者,他是靠着镇压起家的,也是吃着国家的那一口饭才能够成长起来的,所以他顶多算是一个地方的军阀,在混乱的元朝廷统治下的各路军阀当中,算是一路。
更何况,人家张士诚可算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啊,第一波敢于吃螃蟹的那一帮人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彭莹玉,1354年即苏择东、刘振明、覃天成等人魂穿到元末明初的这一个时候,同时也是张士诚选择称王的这一个时候,其实都已将走向了下坡路。
最为明显且最为悲壮的便是一生致力于反元势力工作中的彭莹玉,至正十三年初1353,彭莹玉及老门徒况普天率众奋力御守于瑞州,终寡不敌众,城陷屠城,人无老幼俱无活口。
命好了一点的徐寿辉能活得久并不是因为他的实力强大,蒙古部队的士兵们以及将士们没有办法拿其怎么样,而是因为他算是一个运气比较好的大头目,从一开始就有很多人追随,且所在的地理位置比较好,刚好是最为贫穷且反元势力最强的那一圈,所以能够活得四十岁。
潘元明长得白白胖胖的,的确算是好看,且本领不差,也就是一时之间眼不下那一口气才顶嘴了,可等其缓过劲来,想到人家张士诚家里还有一个丫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