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代,新疆“烤”走进内地,引发了各地模仿,但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巴扎不仅是购物的天堂,也是交友、聊天的场所。没钱花了去巴扎、没衣穿了去巴扎、逢到喜事去巴扎、心情烦闷去巴扎、想见朋友去巴扎,巴扎成了一种寄托。
人们逛累了,便在美食摊边长条凳上,或者大板床上盘腿坐下,要碗拉面、加上几串烤羊肉,再来点羊杂碎,还有香酸辣的凉粉,回家时再给没来赶巴扎的家人带上一包烤包子,其乐融融。
闵浩然喜欢逛巴扎。穿梭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听有节奏不停顿的“徐娟羊肉登登炒面陶散米盘流肉板面鬼肉板面(手抓羊肉、丁丁炒面、套餐米饭、牛肉拌面、过油肉拌面)”的吆喝声,爱喝清凉透心的‘沙郎沰克’(百姓冬天到河里采来厚厚的冰块藏在地窖里,夏天铲成碎冰,与酸奶、蜂蜜搅拌而成),也不忘欣赏新疆姑娘那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巴扎做生意的一般都是农村出身,时间长了会说些舌头卷着弯的国语,如果不是本地人,根本听不懂。如:浪袋子瞎燕五个航噶变公斤流肉一公斤西航市(两袋咸盐五根黄瓜半公斤牛肉一公斤西红柿),韵味十足。
新疆就是这样。文化也好、风情也好、民俗也好,你要掏空所有情绪,让灵魂躺下来闲闲品、让时间慢下来细细品:一杯奶茶、一串烧烤、一碗酸奶、一碟干果,一切的烦恼、一切的不快、一切的怨恨、一切的焦虑便会悄然离你而去。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描绘出它的钟灵毓秀和旷古风情,因为除了远就再也找不到什么缺点了。
驴车是最多最普通的交通工具,老乡常常驾驶驴车全家人赶巴扎,车上总有几只肥硕的羊,那几只羊常常随车赶七八次巴扎。百姓当然不是拉羊兜风,而是找人估价,每去一次看到羊涨价百十来块,举家就高兴得不行。
好驴识途。有一次一个老汉赶着驴车去逛巴扎,在车上听着悦耳的‘叮铃’声悠哉游哉的睡着了。驴不紧不慢的沿着路边朝着巴扎走去。不知道哪个缺德鬼看到老汉睡着了,恶作剧的把驴掉了个方向,驴把老汉给拉回了家,耽误了逛巴扎,气的老汉在家干瞪眼睛直跺脚,哼啊嘿的把个毛驴子教训了一下午,骂的毛驴子一下午没敢抬头。
巴扎人多驴马也多,所以得专门划块地用以驴马歇脚。新开发的巴扎周边都是农田,无地可用,也只能征用乔正色的斗场。
乔正色自从得知县城大巴扎搬迁到他的斗场旁边,心里像煮滚的油乐开了花。大巴扎可是人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