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周逊直到周敏安葬那日也还是相信周砚山是清白的。
翰林院同僚也都觉得周砚山分明也是受害者,却被当做凶手拷问,还平白无故多了那么多伤很冤枉,他负伤怠工的这段时间纷纷前去探望,不知分寸的甚至暗地里说罗敷跟李卜不分青红皂白。
但都被周砚山玩笑似的警告了回去:“长公主跟国公也是按规矩办事,那种情况下,我的确是最有嫌疑的人,也的确是我没有保护好周小姐,受的那些刑,就当是我为周小姐赔罪了吧?”
说罢还露出一副悲伤悔恼的表情来。
罗敷听了来人叙述,扯了扯嘴角:“他是这么跟你们说的?”
“臣所转述,一字不差!”
通风报信的人是翰林院里的一个书修,叫杜长安,周砚山那一套的确很能拉拢人心,但对于杜长安这种打小就生活在甜言蜜语里的人来说就没多大用处了。
杜长安他爹是京城有名的茶商,就他这么一个儿子,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全家人宝贝疙瘩似的把他疼大了,本指望他能继承家业,结果他拍拍屁股去当官儿了。
可饶是如此,他爹也没有说什么,他爹还能再撑个十来年,就盼着他这十来年仕途受阻后,兴许能回心转意回来继承家业。
杜长安是翰林院里难得的明白人,翰林院一群书生文人,平日说话就都文绉绉的,很多都是苦日子里熬出来的,周砚山深知他们每个人的背景,根据每个人的经历性格对症下药,收买人心速度之快令人不得不佩服。
可这一招对杜长安没用,他没吃过苦,一辈子活到现在顺顺当当,有交心的知己,有懂他的爹娘,这就让周砚山没有空子可钻,这也让杜长安成了在翰林院里跟周砚山关系最“客气”的人。
后来周敏死了,杜长安给折子分门别类拿去入档的时候看了眼刑部尚书关于周敏之死呈上来的卷宗详情,越看越觉得不对劲,越看越觉得周砚山有问题。
其他人都对周砚山有种先入为主的好感,这种好感会让人主动忽略信息中对他不利的那部分,但杜长安对周砚山可没有好感,自打看完卷宗,他就越来越觉得周砚山这个人虚伪了。
后来罗敷来过翰林院,说是随处看看,但所问所查都是针对周砚山的,杜长安也就是那时候成了罗敷在翰林院的一双眼睛。
罗敷用了杯茶,又问杜长安:“大学士张瑞先养病养了这么久,该好了吧?”
杜长安道:“张大人偶尔会来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