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提出心即理之后,紧接着又提出三个字。致良知。你觉得他提出这个的意义何在?”王庸反问钟心。
钟心思考半晌,尝试着回答道:“应该是担心人们误解他的第一句话,免得有些人以为心里想的就是对的,就可以去做。所以心即理的前提是要致良知。心中的道理一定要遵循良知这个基础框架。坏人心里想的坏事不能算是真正的心即理。”
“非常好,钟心你比我想象的要聪明许多。”王庸由衷的夸赞道。
师徒两人便在这种交流与互相启发中,开始了对千年前那位圣人的现代解构。
钟心确实如王庸所说,异常聪慧。往往王庸一句话才讲出一半,钟心就能举一反三领悟出来许多道理。
直至最后,钟心忽然一展笑颜,再无之前的阴郁愁容。
“谢谢你,王老师。我懂了,今天晚上的这件事我就是遵从了自己内心,遵从了心中的良知所作出的。所以我无须愧疚,无须悔恨,更无须自责。我当初帮助同学的初衷也是善意的,把同学推向深渊的不是我的善意,而是耗子那些人的恶意。如果人们能够多遵从一下内心的良知,就不会有这么多恶性事件发生了。”钟心认真的说道。
王庸欣慰的点点头,钟心这番感悟虽然没法跟真正的国学大师相比较,但却是她这个年纪能感悟出来的最朴素道理了。
高深的未必正确,朴素的也可能是真理。
至少钟心所说的,就已经接近了阳明心学最简单也最核心的部分了。
良知。
至于后面更加深刻的道理,却是要徐徐图之,不能填鸭式教育。
现代华夏的教育方法便是太急于求成,学生们往往一离开学校,就将知识抛到了脑后。所有与工作生活无关的东西都不记得了,甚至是道德。
而在这一点上,王庸倒是蛮欣赏古时私塾先生。
他们尽管苛刻尽管严厉,但是教出来的学生却真是道理牢记一辈子。甚至学生们功成名就之后,锦衣返乡也仍然不忘打一壶老酒去看望年幼时候的老师。
桃李天下,这是作为一个老师最遥远的梦想,也是最崇高的理想。
“要做便做到最好!未来我一定要让这世界遍布我王庸的学生!”王庸暗暗发誓。
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当兵就要做兵王,当老师自然要当那个最厉害的老师。
正如韩愈所说“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一个普普通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