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河也只是叹了口气,随即便不再去想此事,反而问道:
“刘玉那边如何了?”
科举制度,最为收益者无疑是天下儒生。
既然能有受益者,杨河自然不会单枪匹马去干这事。
毕竟这种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能拉到自己这边的盟友,杨河是一点儿都不会放过。
尤其是刘玉那厮,几是天下儒生的代表。
集儒学大成者为一身,杨河犹记得之前与他说起此事时,那老头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即对自己三叩九拜,说什么只要自己能推行科举制,他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听得杨河所闻,王臻恭敬答道:
“刘老那边一直在等着陛下的消息,各地儒生也早已知会过了。
只要陛下这边一宣旨,各地儒生必然从者云集。”
“嗯。”
杨河不动声色地嗯了一声,而后又问道:
“边军呢?可有知会。”
说到这里,王臻却是有些犹豫了。
杨河见他犹豫,便知边军那边肯定没自己想象的容易。
要说禁军还好,虽也混入不少世家大族之人在禁军中担任将领。
可杨河早已在暗中准备好了能让楚京禁军听令于自己的手段。
倒是各地边军,终究离京师太过遥远,而且许多地方也是那些世家大族的地盘。
有些边军只认世家,不认朝廷,杨河也是知道的。
不过他越是知道这种情况,心下就愈发着急。
再这样下去,恐怕过不了多久,朕的旨意就连这楚京都出不了了。
见王臻犹豫,杨河又是叹息一声,问道:
“有何难言之隐,你且一一说来,朕都无妨。”
听得这话,王臻才开口道:
“除开西陵与燕北边军外,余下边军对陛下的旨意,都有些含糊其辞,尤其是岭南边军。
说是南蛮乱局已久,他们自顾尚且不暇,反而还向陛下请援,请求陛下抽调援军增援。”
听得这话,杨河虽早有心理准备,还是不由面色一沉。
他也不是无脑之徒,知道要推行科举制,最坏的情况可能就是会有世家大族造反。
所以他早在几个月前就让人去秘旨知会边军。
不过为了保密起见,他没告诉边军世家要造反,只是告诉边军随时做好拔营远征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