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前后,刚好是一个重要的临界点,而P3T体系并不是。
P5T有些类似于我当初P4T的体系,后者是侧链从2HD,变为2OD,效率大幅提升,再到2DT,效率小幅下降。”
“师兄,这个发现,是不是也能发一篇文章呐。”韩嘉莹道。
“想多了,并不能,你呀,整天想着文章文章的,”许秋笑道:
“这个发现的分量还不够,只是描述了一个现象,最多变为一句描述,写在文章里面。
除非我能分析出来,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那样的话还差不多,但我现在并没有这个能力。”
“这样啊,”韩嘉莹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说道:
“可我记得陈婉清学姐,她打算做P4T-2OD结晶性,随处理温度变化的实验,那个不也是描述了一个现象吗?”
“不太一样,”许秋道:
“因为她可以结合光吸收光谱、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掠入射X射线衍射等表征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换种说法,就是她能做的表征多,能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出来,而我的这个发现,只是故事的一个开头。”
“我好像明白了,看你当时说话的语气,还以为又一篇文章到手了呢。”韩嘉莹道。
“我只是有感而发罢了,想灌水也不是说灌就能灌的。”许秋笑道。
……
学妹继续实验,许秋站在她旁边,开始分析:
目前看来,她制备器件的熟练度,已经很高了,各种仪器操作、几种旋涂方法均已掌握。
而且基于他的体系,学妹也重复出来了9.8%的效率,他当初不用银电极,最高值也只是9.99%,差别不大。
至于她的两个体系,P3T、P5T,大多数能用到的已知的实验优化手段,包括引入氟原子、调控侧链、真·热旋涂,都已经用的差不多了。
这就说明,这两个体系潜力已尽。
除非再出现颠覆性的实验优化手段,方能扭转乾坤。
但想想也知道,并不容易。
那么,最终结果,P3T、P5T的器件效率大概率在6%-8%之间徘徊。
对应的文章档次,大致是一到两篇二区。
大概率能发两篇,因为类似的分子结构几乎没人报道,虽说P3T、P5T两者的结构相似了些,但毕竟是不同的结构。
如果一个效率6%、另一个效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