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300纳米,本身的器件性能变化并不大。
这段时间,许秋也挑选了几个其他课题组的材料,并参照他们的文章,在模拟实验室中进行合成。
之所以不直接购买,是因为现阶段,除了许秋的ITIC、IDIC、IEICO系列,还有徐正宏的IDTBR系列非富勒烯材料在市面上比较有统治力外,其他课题组开发出来的材料基本上都没有商业化的渠道。
就算要买,也是得找光电公司定做,大批量5克、10克的购买才行。
因为材料都是有时效性的,说不定过几天就有新的、更好的材料被开发了出来。
如果一种旧材料没什么特点的话,等新材料出来后,大概率就卖不出去了。
像ITIC、IEICO、IDTBR系列虽然是早期的材料,但因为它们出现的时间足够早,现在都已经成为了标样材料。
很多无力自主开发新材料的课题组,就会买标样材料做一做三元、稳定性之类的边角料工作。
因此标样材料是不愁卖的,这也是许秋让蓝河光电公司最开始备货的时候,优先做ITIC、IEICO的原因。
另外,IDIC系列好卖很容易理解,毕竟是现阶段性能最好的材料嘛。
在其他课题组开发出来的材料中,许秋注意到有最新报道的,一种名为COi8DFIC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还挺有意思的,已经被他列入了重点关注的目标。
COi8DFIC的分子结构,有些类似于之前徐正宏课题组在NC文章报道的DBC-IC。
中央D单元同样是采用非完全共轭稠环的结构,三个TT单元首先经由碳碳单键连接,在两个连接处,再分别用一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延伸出来,和周边的两个TT单元形成一个非共轭的六元环,六元环上的碳原子上是sp3杂化的,可以引入两个侧链。
末端A单元,采用的是许秋他们开发的ICIN-2F单元。
这个材料是由国家纳米科学技术中心的李丹课题组开发出来的。
他们连续报道了两个体系,分别是二元的PCE10:COi8DFIC体系,还有三元的PCE10:COi8DFIC:PCBM体系,器件效率分别为12.16%和12.77%。
两篇文章均发表在Sci.Bull.期刊上,也就是之前提到的举国之力推举的一本期刊。
许秋推测他们把工作发表在这里,可能也是有完成上面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