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载之约,满场哗然。
如来佛祖看向菩提老祖的眼神,多了一丝疑惑。
“五百载之约?
不知菩提要与吾如何约定这五百载?
又要约定何事?”
“今日吾之离去。
乃是吾之道与释尊的大乘法之道,在大道追求之上略有不同。
为了互不影响,潜心悟道,吾决定择他处,另开洞府。
亦五百载之内,不在立教,尔等切不可盲从。
这五百载内,细心体悟自身之道与大乘法之道。
五百载之后,如有大道不同者,可从心而为。
此法可保我佛教五百载不乱,释尊你看如何?”
如来佛祖看向众位佛尊、罗汉、菩萨等,眼中有了些许思量。
菩提祖师在教内,虽然没有他的影响力大,也基本不问教务。
但是看那些蠢蠢欲动的万族尊者,听着那几声要追随而去的话语。
可见说不好,菩提一走之后,会有多少尊者、罗汉、菩萨等会心有异动。
其实在座诸佛,到外界都可以开山立派。
尤其是四大菩萨、东来佛祖。
现在均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方小势力。
不但释迦牟尼佛在思量,在座诸位佛尊,也都在思量这五百载。
“菩提有心了,
五百载之约吾认为可行,诸位悟道需从心而为。
今日菩提之言,也让吾受益良多,尔等也要多加参悟。
莫要辜负菩提祖师今日之启迪,悟道从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如来说完不在言语,给大家一个思考和感悟的时间。
“心为明镜台!”
诸佛开始咀嚼这五个字,有些人念出声来。
须菩提祖师也在咀嚼,释迦牟尼佛这最后一句话。
到了他们这个境界,不在以法力论高低,主要看感悟道之境界。
各有各道,没有两条完全相同的道,同样的道个人感悟也是不同。
不多时,菩提祖师竟也略有所悟,继续道:
“好!哈哈哈!好!
释尊好境界,吾再添上一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这种时候,每一句话,都可以给与修炼者启迪。
大雄宝殿之内,须菩提祖师与释迦牟尼佛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