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水浒,红楼梦,以及西游记这四大神著,每一本,周小墨都读过数次。
尤其是三国,他更是进行过研究,对书中的人物如数家珍。单单是易中天说三国,他就看过很多遍。
初中时就常听人说“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这句话,当时周小墨很好奇,便求教于老师。
老师告诉他,这句话是说,老年人已经有足够丰富的人生经历,在生活中沉淀、积累了后天的智慧,如果再研究三国里的计谋,就会变成老狐狸了;少年人本来就一腔热血,做事容易冲动,又加上水浒里整天就是打打杀杀的,动不动就是拜把子,三句话不说就是拔刀相对,极易对少年人造成不好的诱导。当然了,这些都是片面之言,多读名著可以让人明志。就如三十六计,也不见得所有读过苦肉计的人都会学黄盖和周瑜。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著,大唐朝目前还是奉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为三国时期的历史经典。
【三国志】的取材经过精审,陈寿对于历史的真实程度都经过认真的考订后,才做出慎重的选择,对于一些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甄别,查证,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这虽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故事真实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对一些关键人物的描写不足的缺点。
这也致使民间对三国中的主要人物做出褒贬不一的、没有依据的评价。最后,把一本史书逐渐演变成了演义,把一些人神化,比如诸葛孔明,却把周瑜刻画为心胸狭窄之人,最后被孔明活活气死;把一代枭雄的曹孟德硬生生的演绎成了奸雄,连笑的声音都奸笑;刘备则更惨了,他的江山基本上就是哭来的。
史书被演义化了,刘备变成一个好哭的皇帝,于是乎,他的儿子刘禅也就在人们的潜移默化中变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则变成了不思上进,没有羞耻的代名词。
中年书生侧目,微异道:“哦,你倒是说说,这位蜀后主有什么了不起的功绩。”语气之中,尽是不屑。
边桌的纨绔们肚子里大多没有几滴墨水,但对于“扶不起阿斗”这句话还是都知道的。此时又听周小墨说刘禅不是昏君,他们顿生这家伙看着很聪明,其实是个草包,比起我差远了的优越感。
“对啊,你这位大儒,到是说说这位跟你一样了不起的蜀后主有什么丰功伟绩。”
一名纨绔大声说道,引起多人起哄说是。
周小墨环视众人,这样可以让人觉得自己很自信。既然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