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上诺奖即便再有名气,它也只是学术圈的一项大奖而已,天然受众面就比较狭小。民众还是比较倾向于娱乐性,对奥斯卡金像奖的关注,远胜于对诺奖的关注,在国内即便是金鸡金马都比诺奖吸引人。
但今年出了一个杜恪,一切都不同了。
时势造英雄,但有一种人却是英雄造时势,杜恪就属于这一种,这两年来关于他的新闻太多了。如果他是个四五十岁的学者,那么好不算什么,这个年纪的人取得成果大家都不会好奇;如果他长得不帅,普普通通的脸,大众顶多跨一声有才华,不会过度关注。
奈何。
杜恪不仅年轻,还长得帅,科研成果彪悍,更兼具有几百亿身价,简直就妥妥的是天选之子剧本。
男女老少,家家户户,谁不曾听过杜恪之名,把他当偶像的更不在少数。
故此才能保持现在的热度。
不过。
身处焦点的杜恪,似乎一切正常,按时上下班是不可能的,迟到早退才是他的正常选项。指导一下工作,听一听汇报,巡视三个实验室,偶尔还要去首都,或者秘密基地,讨论最新的科研进展。很少跟别人谈诺奖,仿佛真的对诺奖一点没有关心的想法。
实际上恰恰相反,他现在每天回到别墅,都会狂刷新闻,看大众对自己是否拿奖的猜测,看各路科学家是否赞同自己拿奖。
赞同的拿本子记上,不赞同也拿本子记上。
尤其是那些不仅不赞同,还认为他的科研成果不值一提的人,必须重点标记。有机会就要打击回去,或者是审稿直接毙,或者是对方参与国内的学术活动,直接给他否掉——科学圈说大不大,但只要有名气的科学家,基本都是满世界跑进行学术交流,总有接触的机会。
总之,面对拿诺奖的机会,杜恪不免有些想入非非。
毕竟25岁拿,和45岁拿,肯定是不一样的。
他甚至中二的想到:“我在国内的金身已经铸造好,现在是时候铸造国际上的金身,谁敢阻我证道,就是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
……
诺奖还未公布,好事却已经接连到来。
首先是杜恪自己得发明,他在奇幻世界做研究时,等待数据的间隙,会不断尝试制造光笼约束器,之前的限制是材料问题。然而等他用秘银、山铜来改良材料之后,终于制作出能够承担足够磁场功率的材料。利用这个材料,成功制造出两个世界的第一副光笼约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