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奉诏?此一时,彼一时。”
高仙芝轻声重复了一句,又从书案上翻出了一封书信,让崔焕去看。
这封书信显然是高仙芝在长安城中眼线的密报,高仙芝肯于让他观看,显然是信任到了极点。崔焕怀着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情翻开了手中的书信,才看了一行,就惊得双手颤抖,险些连轻如鸿毛的信笺都拿捏不住。
“这,这分明是别有居心之人的谣言,天子圣明,岂能轻信?”
其实崔焕说这话,连他自己都底气不足,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不外如是,如果天子真的信任高仙芝,也就不会身在长安而对领兵在外的高仙芝指手画脚了。表面上看,天子诏书中的理由十分完备,借着商阳关和绛州两战连胜的机会,此消彼长之下,乘胜追击,争取一举夺回东都洛阳,把安禄山撵回范阳。但在谣言满天飞的背景下,细细思量,这分明就是天子对高仙芝产生了疑虑和忌惮,继而进行的试探。
崔焕虽然初入官场,对权力斗争的许多丑恶一面见识不足,但并不意味着他看不透此封诏书背后的弯弯心思。催促高仙芝尽快与叛军决战,一旦大战展开,双方针尖对麦芒,谣言首先就破了一半。
然后再看接下来的战局进展,如果高仙芝连战连捷,谣言的另一半也就跟着不攻自破。假使连战失利,也就给了天子处置高仙芝名正言顺的理由。
崔焕不会质疑天子的决断力,仅从诛杀哥舒翰一事上,已然可见一斑,他只担心天子也如法炮制对付高仙芝,那对唐朝而言可真是自毁长城,再无挽救之理了。
高仙芝好像看出了崔焕的担心,便安慰道:
“放心,只要高某奉诏,路未必便会越走越窄,崔参军过于悲观了!”
至此,崔焕才恍然,原来高仙芝的本意竟与秦晋的想法如出一辙,继而失声问道:
“难道,难道高相公赞同秦使君的建议?”
高仙芝点了点头,很明确的表达了肯定。
“不过秦晋的推测比高某更为大胆,高某其实是在等封二”说道此处,他忽然顿了一下。“等着封二在河北道将史思明打的兵尽粮绝就算不能击败史思明,只要叛军拖的时日久了,军心也必然会走下坡路而开始颓丧”
封二所指的自然是前御史大夫封常清,此人负罪而走之后,原本已经销声匿迹,但过了年之后不知何故竟又在河北道突然现身,而且就在上个月还打了个十分难得的打胜仗,全歼了史思明上万骑兵,使得史思明不得不放弃了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