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传》、《春秋谷梁传》专注于解释春秋大义,讲些儒家道理,《左传》更算的上是一部极具文采的历史书。
在来的那个世界,孙亮就在中学、大学接触过《左传》里一些节选文章。看看历史故事总比研究那些儒家经义有趣多了。
孙亮打开书,默默读了起来。开篇记叙的是鲁隐公元年发生的事情。在这里,《左传》祥细记载了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事件。
郑武公之子庄生不被母亲喜欢,母亲喜欢的是小儿子叔段。庄生继为郑国之主后,史称郑伯。弟弟叔段在母亲支持下要这要那,哪怕非份要求,郑伯也满足了他。在郑伯一步步骄纵下,不知足的弟弟叔段连同母新想搞军事政变,但被老谋深算的郑伯一举粉碎。
孔子就有些看不得庄生先是一步步骄纵弟弟,再等弟弟谋反又一举灭杀的行为,故而称庄生为郑伯,就是郑国的那个老大。真实历史上庄生称什么,就被孔子春秋笔法搞掉了。
左丘明对这段历史写的生动而优美,尽管已是多次阅读,孙亮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到了历史故事中去。连那老儒何时又回到了大学堂也不知道。
老儒看着孙亮静静地看书,称许的点点头。好学文静如孙亮,在他所接触的皇子贵族弟子中还是不多见的。但看看学堂前的空席,又不由悲愤起来。太子好些日子没来就学了,这下面看视斯文的学子,还不是个如鲁王一般的贼子!
“咳,咳。”
听到咳嗽声,孙亮放下了书,老师要检查功课了。
“学到哪啦。”老儒问道。
“回先生话,刚看了鲁隐公元年。”孙亮恭敬地回答道。
“传中记述了何事?”
“传中,主要记叙了郑伯之事,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何以称之为伯,何谓克也。”老儒又追问道。
死老头,刚才只叫我看看的,还问这些无聊的问题,还好老子两世为人,还答得上。
尽管孙亮腹非着,但身子却恭敬答道:“回先生话。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老儒赞许点点头,道:“长幼之序,不可废也,兄友弟恭,礼也。叔段怀非份之想,持骄以犯兄,终身死名灭,为千古笑者。汝当鉴之!”
原来在这等着我呢。这个老儒,一定是个太子党了。看来,一开始选本《春秋》教学也是有所用心的。不就要要维护儒家教求的礼教规矩吗。长幼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