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的顶头上司,决不能怠慢。
一路走到指挥台边站定,陈铭面向观众席微微鞠躬。等观众们掌声告一段落后,陈铭先同吕四青大师还有一提的首席乐手握了握手后,踏步走上指挥台。
一边将反握的指挥棒回正,一边用眼神看向乐团的各个声部。互相之间,眼神确认都准备好后。
陈铭轻轻抖动手中的指挥棒,一阵低沉急促的鼓点和拨弦声响起。随后率先响起长笛的声音,片刻后趋于平缓。
当提琴的声音响起,尤其是到了提琴独奏部分响起时。观众们只觉得头皮一麻,这个味道,太正了。
就连稍微有些闹腾地朋友,此刻也被舞台上传来的声音吸引。全场除了余音绕梁的音乐声,落针可闻。
《梁祝》和别的曲子最大的不同之处或许就在于,它是再用音乐,讲述一个故事。
“草桥结拜”、“十八相送”、“英台抗婚”、“楼台会”、“坟前化蝶”一个个片段慢慢在陈铭眼前闪过,排练时为了能够最好的还原舞台效果。陈铭还刻意恶补了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在民间流传了1700多年的各个故事版本。
此时的陈铭,心中没有紧张,没有忐忑。看着眼前仿佛扑之欲出的画面,陈铭控制着手中的指挥棒,通过音乐的方式,将画面搬到演出现场。
进入物我两忘状态的陈铭,几乎甩开了曲谱,在自己认为需要加延长音的地方,就直接指挥延长。在认为需要更强的音时,就指挥加强。
好在舞台上的乐手都是出身国家级乐团,看到陈铭突然改变总谱。很快的反应过来,跟着指挥台上那根飞舞的指挥棒还有摆动的左手调整起来。
台下的观众自然不知道台上的陈铭突然搞出的幺蛾子。纷纷沉浸在提琴代表的祝英台和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一唱一和的交响中无法自拔。
一颗心也随着祝英台与梁山伯两人爱情故事的发展而跌宕起伏。
随着最后一个音符的响声消散在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厅内,场面一时间竟然诡异的寂静下来。
陈铭有些尴尬地看着指挥台正前方的二提部分,看到对面提琴手回给自己同样懵比的眼神。等待了有大概半分钟,最终只能硬着头皮抬起双手,示意乐团众人起立。同时转过身子。
死就死吧,大不了十八年后老子还是一条好汉。
似乎是被乐团众人起立时的声音惊醒。随着第一个巴掌拍在一起的声音的响起,现场刹那间热烈起来。
掌声如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