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他这么一说,秦晓鸾也有点疑惑了:难道自己的推断错了?
李淳丰的目光死死地盯着女神那双在胸前合什的手,片刻后眼睛一亮,冲上前去掰开。
秦晓鸾说道:“你干什么?”
李淳丰目光中既有得意,又有惋惜。
他发现了一个小细节:女神的双掌看上去像是在祈祷,但除了手指和手掌边缘紧紧贴合之外,中间却不是贴在一起。
这个动作更像是手心中有个什么东西一样。
掰开手掌之后,李淳丰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遗憾的是,掌心中的东西早已不翼而飞!
至此,之前困扰他们的谜团全部解开。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之所以在晚年坚信有神仙的存在,是因为得到了这具棺材,并和他们一样猜到了整件事情的经过。
不仅如此,后来又得到了能预测未来的“天书”,更让他确定了“有神仙”的观点。
李淳丰又俯下身子去看陶罐中的图画,这次又有了新发现。在最后一幅天宫升到天上的图中,人们是在岸边,而天宫是从水面升起的。
他重新捋了一下思路,把整件事情重新推导了一番。
楚王为天庭建设的天宫非常庞大,即使以神仙的法力也无法让它直接从地下升起。
因此就想了一个办法,先把天宫整个的推到水中,然后唤起潮水把天宫顶高一段,借助水力让天宫先腾空而起,然后再借助惯性升到天上去。
楚国国都附近并不沿海,凭借内陆江河潮水的推力可能不够。因此他们用的方法极可能是先将宫殿推入长江中,然后顺流而下进入东海。
即便如此,也还存在一个技术性的难题。
在海中制造海啸推送天宫的过程中,像一条船一样的天宫极有可能颠覆或是受到破坏。
于是他们又想了个办法:先在海上找到一座山作为“基地”,第一步通过相对小一些的平稳潮水把天宫送到这个基地的山巅。经过调整之后第二次再召唤更大的海啸直冲山顶,将天宫整个顶起来飞天。也只有这样,海水的助力才能平稳。
这个海上基地,也就是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中三座仙山!
之所以是三座的原因,也是因为天宫太大了。如果是一座山峰的话,就像是只靠一根棍子顶住的大容器。要想天宫在基地上非常平稳,至少需要三个支点。
作为“转接平台”,三座仙山上必定有一些残留的相关痕迹,将来很可能出现有人通过这些痕迹推导出整个过程。
以人类的营造天赋,如果继续发展,将来就很可能由此找到“飞天”的方法。
说到这里,秦晓鸾脑中一动,脸上的表情全都僵住了。缓缓说道:“他们不一定是用的海啸。”
李淳丰问道:“那还能是什么?”
秦晓鸾吐出两个字:“火箭。”
说这两个字的时候,她的脑中浮现出后世拖着长长火焰的火箭,在助推下快速向空中飞去的画面。
和火箭不同的是,天宫的运送中的助推力,是依靠火山的爆发。
也就是说,三座仙山都是活火山!
看着一脸疑惑的李淳丰,秦晓鸾知道很难和他解释什么是火箭。以这个年代人的认知,就算想破脑子,也不可能想到“火箭”是什么。他们很难想象,在一千多年后,人类已经实现了“飞天”。
想到这里,秦晓鸾不免又想:即便是在现代社会又如何呢?一样无法想象以他们为坐标再过一千多年后世界的样子。
她不想和李淳丰继续在这个话题上纠缠,于是赶紧岔开:“天师,还是你先把话说完吧。”
李淳丰点了点头,重又说了起来。
神仙不愿意仙山的秘密被后世的人们发现,于是就使用法力将三座仙山隐藏了起来。但不管怎么隐藏,也有疏忽的时候。
在一次的疏忽中,有人看到了隐约出现的仙山。
这个人就是徐福。
徐福希望借助秦始皇的力量,实现自己“寻访神仙”的愿望,于是上书说了此事。
或许那时候的秦始皇对这些还是将信将疑,不过对他而言,徐福提的那些东西根本就不值一提。
一个能耗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建造长城阿房宫的人,会在乎徐福所要求的那点船和人?
在秦始皇看来,这不过是一次可有可无的小投资。亏了也没什么影响,如果赚了那可是发大了。
这一点,从徐福先后两次出海他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来。
徐福第一次出海很可能遇到了仙山,让留守在那里的仙人又惊又惧。
前面说了,让徐福能看到仙山,本来就是这些仙人们的失误。如果被天庭知道了,肯定要受到责罚。
因此对于这些“工作人员”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这件事压下去。
于是他们派出了大鲵阻止了徐福登山。
虽然没能上仙山,但徐福返程的时候,发现了三头六臂女神的棺椁。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徐福破解了这个谜。
他把女神的棺椁和自己的想法全部上报,也算是对秦始皇有了个交代。
这也是为什么徐福无功而返却未受责罚的原因。
既然确定了有神仙,秦始皇对“长生不老”的欲望就全部被挑起来了。
这就有了亲自东巡去找徐福,让他再度寻仙的事。
已经完全了解到神仙是怎么回事的徐福,心里自然知道这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而且这个时候,连他自己那个“得道成仙”梦也破灭了,所以根本就不愿意再去。
最后,在秦始皇的威逼利诱下,还是不得不再次出海。
这一次自然就是有计划的远遁了。
尽管徐福跑了,但秦始皇也清楚这是具体办事的人不力,而不是事情本身有问题。
如果要继续去寻找神仙,就必须要有个得力的人。
这时,卢生带着“天书”出现了。
卢生是怎么得到那本“历史”的,目前没有任何线索。但可以确定的是,那本书所记载的内容给了秦始皇极大的震撼。
不仅仅是震撼,可以说是震怒。
在“天命”中,大秦朝二世而亡,这是秦始皇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至此,他的想法完全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