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踏怕铁鞋无寻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其实,武大原本也没有想到就能在这里跟扑天雕李应来一次偶遇了。
但既然是相见了,那自然是十分欢喜的。
这说明了什么,缘分啊!
当缘分来了,那当然是要双手大力的把握他,掌握他的。
这一点,武大不含糊!
当然了,就算是没有缘分的话,那武大也还是要收服这扑天雕李应的。
水浒好汉中多是战将,而此人完全可以培养成帅才!
这绝对是算得上是稀缺性人才啊。
武大笑着对那李应说道:“怎么可能是过奖了,我武大素来不会奉承别人,只是实事求是而已。”
“武大?”李应顿时惊叹起来,看向了武大,仔细端详一二,惊喜地说道,“阁下可是那忠义武大郎,忠义庄庄主武大郎?”
这就是名声的好处了,武大微微一笑:“只是些虚名罢了,大丈夫行走天下,当以忠义为本,上安社稷,下安黎庶!”
武大的这番话语自然是“假大空”的,要是给李逵这些人听了绝对生厌。
但对李应却无疑是饶到了那他的痒处,此人养尊处优,却时刻不断习武强身,通读兵法,经营谋略,为的是啥,难道只是想要做个乡下的土财主吗?
那绝对不会啊,李应绝对是有着大想法的,只是,碍于身份一般,报国无门而已。
但凡有机会,他一定是会把握的。
这也是武大唯一能来折服此人的办法,亦或者学习宋江吴用,直接将人家庄子给烧了,逼上梁山。
武大当然不会这么没品,自然是要用雄心壮志。
果然,李应闻言面色一动,但随即摇了摇头地感慨道:“下安黎庶容易,这上安社稷,呵呵,谈何之难啊!”
一看就知道也是个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人。
武大跟着怅然一声,叹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李应是庄主,也是有想法的人,自然是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的,扈三娘等人听不懂,只是觉得武大好帅,好厉害。
但李应不同,他是听得懂的,不禁大声夸赞起来:“好一个醉里挑灯看剑!好一个了却君王天下事!武庄主,还请与我去李家庄一叙!”
武大自然是不会拒绝,微笑着点了点头。
而吕方也带着那些黑袍少年回来了,正好听闻了这话,乐了:“哈哈,这真是巧了,咱们下午前去李家庄求见没见着,现在又被李庄主邀请着去李家庄了,这真是好玩!”
李应闻言,心中一动,看向武大抱拳说道:“真是抱歉,让武庄主跑了个空腿!”
“哪里,哪里,本已决心三顾,如今却能在此相见,实在是老天爷的安排啊!”武大不动声色的先将两人的相遇直接提高到了“老天爷注定”的高度上。
这下就是稳了,果然李应的脸色也有了更多的变化,显然为武大的话语所打动,是啊,又有什么比得上命运的相遇,老天爷的安排了。
这在“万恶”的封建迷信时代,上天的安排什么的,最有说服力了。
一行人很快便就去了李家庄,那李家庄的门房见状果然向李应通传了武大曾经下午到来拜访的意思,这让李应越发的振奋。
看来,正是如同武大所说的那样,这次的相遇绝对是老天爷的安排啊。
要知道,李应他原本并不准备晚上连夜回庄子的,但由于重金购买了一些弩弓,这些可都是管制品,是不能正正大光明的在白天进庄的,所以,这才连夜准备赶回。
恰好就遇到了武大,这要不是说上天的安排,他第一个不信!
因为,连夜赶回,真的是他下午心血来潮,要不然,应该是第二天凌晨的。
这真是无巧不成书了,其实,武大只不过是胡乱说的,但说到了李应的心中却了,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虽然是深夜了,但是李应毕竟是庄主,一声令下,立即庄子忙碌起来,很快的时间,一桌酒宴已经布置好了,虽然热菜还要等一等,但热酒与冷菜已经齐全。
一行人全都坐下,直接开吃。
当然了,开吃只是附带的,中国人们总是喜欢在酒宴上加深感情,办成事情,这一次也是一样。
客套了两句,武大一副很懂得李应的样子,而且所说的所讲的还真是李应心中所想。
这不由得让李应大生知己之心,要知道,这个年头可没有发达的传媒,李应那自认为在京东西路还有一些名声,但也绝对不会像是武大如此了解的。
这简直就跟生活在自己身边多年,十分熟悉自己的性情一般的知己好友了。
李应便也就不再多想,径直开门见山了起来:“不知道武庄主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李应总是觉得庄主已经与我相交多年,好像非常熟悉的样子。”
武大哈哈一笑,心道,我通读《水浒传》三百遍,又看了许多关于你的评点,那当然是最熟悉你的人啦,甚至比你自己更熟悉你自己,毕竟哥们连你的结局是什么样子,都是一清二楚的。
当然,这话,武大是不能直接跟李应说的,说出来不会加深感情,反倒是会让人觉得狂妄自大,不可思议。
于是,武大便就微笑着说道:“李庄主,听过缘份这回事吗?“
专论“因缘”的佛教从汉代开始就传入了中国,本土化发展了这么多年,李应自然是明白什么是缘分的,但并不是说的十分透彻,看向了武大,李应迟疑了一下,正好说话。
武大继续笑着补充起来:“命运像一只无形的手,把不同的人,无论他们出生的背境如何不同,相隔有多远,但最终亦会把他们拉在一起,变成朋友、君臣、又或夫妻主仆。这就叫作缘份。实际上,这便也是命中注定,就像是我与庄主这次的相遇一般!”
李应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心中一片快意,他之前就认定与武大的相见就像是命中注定一般,而且更为打动他心的是,武大是心怀天下之志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武大他报国有门!
献宝赏官封爵!
也许在别人的眼中,这是武大何等的幸运,简直就跟走了狗屎运一样,但李应明白这绝对不是如此,他不是没接触过那些狗官的,虽然不是每个官员都那样穷形尽相,但整体的面容都在那里摆着。
那就是贪婪,心黑!
而若是武大真的如同传闻那样,只是一个破落户出身,去东京遇到了官家献宝封爵的话,那真是比神话还要神话了。
等闲人如何见得到皇上,而且,普通背景的人,又哪里能够保住重宝,再怎么样也不可能直接向赵官家献宝的。
而武大见到了皇上,献宝了,还被赏官封爵了!
这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
所以,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武大一定是有门路的人,最起码是可以报国有门的!要不然,之前也不会说什么“上安社稷”!
这让李应十分心动,这么多年来,他努力到现在,不就为了个封妻荫子么。
只是,一直报国无门,也只能做个土财主罢了。
这让他很不高兴,而现在武大出现了。
这毫无疑问正是老天爷安排而来,让自己得以报效国家的!
李应脸露欢喜之色,再次斟酒,举起酒杯,向武大说道:“来,武庄主,来一杯,为了这命运的相会!”
“为了报效国家!”武大慨然举杯。
这更是深入李应的心中,暗暗喝彩。
报效国家!
看来,真的能够报效国家啦!
武大当然没有骗他,确实是为了报效国家嘛,又不是说报效朝廷。
“不知庄主对治国有什么真知灼见?”武大痛饮一杯后,径直开口说道。
这让李应呆了一呆。
治国?
李应直接愣住了,他一直以来都是报国无门,连个小官都做不成,还谈什么报国。
而武大却好,直接就问治国的想法!
那啥,这人和人啊,还真是不一样的啊。
像是武大这样陛下身边的红人,看的角度与问题还真是高啊!
李应简直对武大要心怀崇拜了,这样的大角度实在让他心赞。
看来,这次真的是能够报效国家了!
李应欢喜得快要疯了,他但依旧冷静住了,沉声说道:“我觉得是不是应该提高一下武人的地位?”
“哦?这又是为什么呢?”武大笑着问道。
“这个,我也说不好,但那辽国那般无耻,若是不提高武人的地位,只怕以后难以对敌!”李应本身比较倾向于武人这一边,看得也很现实。
如今,朝廷对武官的防范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只要少一冒头,不是前程尽了就是命保不住的地步。
这当然是有些难以抵御外辱的。
李应当然看得到这些。
武大笑着说道:“其实也不尽然,这是与历史相对应的,要知道前朝各方面的问题,一起暴露在太祖的手上:外戚问题、宦官问题、地方节度使问题……相比唐朝,我朝的制度和政策更严谨、更合理。自太祖建国开始,就有一个基本国策:崇文抑武,虚外实内。”
“‘崇文抑武’好理解,就是加强文官的权力,削弱武官的权力;提高文人的待遇,压低武官的待遇。‘虚外实内’呢?就是认为对外防御可以稍微放松一些,对内防备一定要紧,要高度重视和警惕内部造反。为什么会采取这样一个策略?唐朝的‘安史之乱’是最直接的教训,本朝太祖的‘黄袍加身’则是一个内部警示。”
“所以,本朝如此,也是有原因的!”
武大侃侃而谈,听得李应如痴如醉,而扈三娘等人,也觉得武大的说法很对,看得很长远,心中的敬佩也就更深了。
有了这样的听众,再加上要收服李应,武大当然是要多说一些了。
“本朝以唐代藩镇过强为戒,削弱地方武力,加强中央集权:一是把军、政、财权都收归中央;二是把内、外廷行政系统分权制衡,将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三是普遍推行科举选官制度;四是对恩荫进行严格限制。措施关键有两点:一是进一步削弱相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和控制;二是以文官带兵,防止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
“削弱相权,加强对地方的领导和控制,主要措施是将原先的三省合为政事堂,与管军事的枢密院、管财政的三司并列,构成“二府三司”体系。政事堂知事,也就是宰相,不止一个,轮流掌印,设副相予以牵制;军政、财政、司法、监察和言路都独立于相权;从中央到地方,除了基层的县域,权力被分解成许多条块,核心权力归属中央,形成了一个由皇帝直接控制,相互制约和监督的非常复杂的官僚系统。”
“这些其实,对于国家都是好的,以文治天下,是无可奈何的权衡。相比武将,文官对于“家天下”的潜在威胁,要小得多。文官治国,也的确是政治发展的一种趋势。只不过文官治国的实践,做得太早了一些,而且周边皆是虎狼之国,咄咄逼人,不太适合这样的做法。我朝文官治国,是正确的行为,出现在错误的时间、地点上。说不定,迟早就有亡国灭家之忧啊!”
这些话语一出,李应直接惊得站起身子,连忙挥了挥手说道:“所有人都下去,今天的事情谁也不准说,要不然,就是一个死字!”
仆从们连忙说不敢,退走了。
李应看向武大,目光灼灼:“那依庄主之意,该如何是好?”
“这便是我来寻庄主的意思了!不知道庄主有没有兴趣随我一起去登州!”武大笑着问道。
“去登州作甚?”李应问道。
武大嘿然一笑,指了指北方:“当然是跨海而击!上安社稷,下安黎庶!”
此言一出,李应顿时如遭电击,浑身一颤,失声说道:“圣上真愿如此?”
显然,李应是误以为武大这样做是得到了赵官家的支持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