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珠冕旒冠,一身黄色龙袍,气度尊严,颇具帝王之相。他俯视着殿中群臣,见众臣大多上了年纪,不禁叹了口气。
散朝后,他独让赵匡胤留下。
赵匡胤见柴荣神情有些抑郁,道:“陛下,何事忧心?不知臣能否为陛下分忧?”
柴荣道:“赵爱卿,这次淮南之战大捷,主帅是年轻的将军慕容延钊,听说打得南唐连孩儿听了他的名号也不敢啼哭,这才是我大周的上将啊!”
赵匡胤心中明白了,暗道:“满朝文武大臣大都老迈了,皇上这是要换年轻人啊。”,口中却装作不知,“陛下,慕容将军年少有为,此乃大周幸事啊,为何反倒忧心呢?”
“赵爱卿,你看这满朝的文武,多是些无用的老臣,打起仗、论起国事来已不堪重任了。如今朝中缺少像慕容延钊这样年轻的英才啊,这些老臣位高权重,年轻人难以选拔,不知爱卿有何良策?”柴荣郁郁地道。
赵匡胤道:“不如陛下效仿前人,重开科举,选拔英才。”
柴荣一听心中大喜,点头称赞!
“赵爱卿所言极是,只有重开科举,广招天下英才,方能彰显我大周朝堂唯贤是用,壮我大周国威啊!”柴荣赞道。
赵匡胤心想,“此计一来取得陛下信任,二来可借机安插心腹,丰满羽翼。世人都说柴荣机智过人,今日却中了我一石二鸟之计,看来也不过如此。”
第二天朝堂上,柴荣先问过一些政事后,缓缓说道:“众位爱卿,朕有意举办科举,选拔少年英才,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柴荣言罢,朝堂下一片哗然。
“不可!”突然文班之首走出一人,此人年纪已过六旬,须发皆白,说起话来已有些颤颤巍巍。
柴荣见出班的是太师冯道,不禁脸色有些难看,心想,“冯道,你偌大年纪,倒是不糊涂啊,你这是看出门道了,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而出班拦朕呀,实在可恶。”
赵匡胤见柴荣变了脸色,忙出班道:“陛下圣明,臣以为此举可行。”转脸对冯道:“冯太师,你公然反对这利国利民的圣举,阻拦我大周选拔英才,是何居心?”
冯道说道:“想当初,隋设科举二世而亡,唐延科举,终为所灭,况且陛下又怎能和唐太宗相比,科举之制实非明举啊!”
“哈哈哈”赵匡胤大笑道:“冯太师,你此言大谬也!且不说别人,单说你,如果没有科举,不过一乡间老朽罢了,哪里还有资格在此枉论陛下。你因科举而年少为官,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