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的九鼎牵制洛邑。这是一段历史,但这段历史也为周平王的谋士们提供了一个东迁的依据,那就是周王室的九鼎坐镇洛邑,说明那里定是王城安居乐业的地方。
在坐诸侯各有己见,对秦国而言,周天子东迁,留下广袤的土地城池就归属了秦国,虽有犬戎虎视眈眈,但对秦国来说对付他们还是有能力的。所以秦襄公赢开非常支持平王东迁,决定派人护送全城。郑武公姬掘突当然没有意见,他知道当年三川地震的时候,郑桓公曾经请教于博学多才的太史伯阳父郑国如何生存会更好。伯阳父帮助他分析道:三川地震不断,江河堵塞后患无穷,且有义渠犬戎之类骚扰,考虑黎民百姓生存安全还是东迁的好。东面虽有许国、虢国、郐国等诸侯领地却也有大片空地可以开发,于是郑桓公听从了伯阳父的教诲,举家东迁,一路贿赂诸侯,获得了大片领地。而今周天子东迁毕竟是向自己靠近,郑武公感觉到自己离天子更近没什么坏处。而晋国和卫国亦有共同感受,所以除申候外四国相盟护送周平王东迁。就在大家异口同声支持平王东迁的时候。幽王身边的老臣周公却站出来反对。周公说:“不好!洛邑虽然居于天下之中,但是四面受敌;而镐京呢,左边有崤山、函谷关,右边有陇国、蜀国,而且沃野千里,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天府之国。现在,大王如果要舍弃镐京,迁都到洛邑,臣认为不可!”
几个诸侯同时吧目光转向了周平王的身上。周平王姬宜臼虽然年龄不大,但义渠的杀父的现实,被蹂躏涂炭后京槁现状,还是让这个小天子下了决心东迁。
多少代历史学家仔细分析过周王室的这一历史现状都会感受颇多。当年周武王打下江山正是年轻气盛之时早逝,周成王年幼,却有周公旦召召公奭等二公辅佐,而且相互监督。保证了周氏江山稳定下来。而到周宣王去世,辅佐周氏的顾命老臣相继去世,而年轻气盛的周幽王,只顾自己的任性而无慧眼所以平自己的眼里选择的都是阿谀逢迎之徒,难以支撑江山社稷,这种恶果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申候与义渠的特殊关系,使得周幽王灾难来的太快,二十四岁就走上了断头台。所以并非历史学家所断定的那样:一个褒姒送了周氏江山的。内部隐含的是这种嫡传体系中的隐患。年龄尚小不具有一统天下的德行,如果没有那种奋不顾身、大忠大烈顾命大臣相辅佐,怎可以驾驭江山社稷。
周平王东迁之举,也非年仅十余岁的平王自己所谋,多数是申候与几路诸侯的策划而行,当然平王也有顿悟,深感再镐京已经无从生计,加之义渠犬戎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