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总之心里还是会进行比较;拿现在,比以前。以前的事,只是听说;最有发言权的,还是苏格拉底本人。
本局苏格拉底的策略成功,为他增加了支持率,以66vs34票,领先。
(第十局)
与前面的推论差不多,上段苏格拉底说的有些是实情,有些…是拐着弯再说。苏格拉底经常把问题,抛给法官和听审席;让他们作答,再由他们辩论,此时苏格拉底成了旁观者。
这样做,一方面能澄清自己说的话;另一方面,也能把焦点,从他身上转移到“话”上。
假如观众席有人提出:苏格拉底说了什么话,并讲了出来。此时苏格拉底有两个策略;第一,你们大家先讨论一遍,看看说的对不对?第二,我没说。
苏格拉底申辩的主轴,还是那条线,一直没变!坚持“那不是我”。
然后,他反过来指责说这话的人;被指责者没有充分的理由解答,就会失信。失信人的话,就会被讨论一遍对还是不对?
如此,在下次提问和发言上,这个人的可信度就降低;如此这个人也会小心答辩了。
如果原告不认真思考,拿出有力的控词。法庭很可能当庭撤销,对苏格拉底的指控,从而无罪释放他。
票数苏67vs33票,领先。
(第十一局)
前面苏格拉底讲他“拿薪水”的事,这是一个铺垫。像是在给法庭讲关于他拿薪水的故事,更像是在讲有关他的事。
当然,这件事,确实是发生在苏格拉底身上的,没错;但此时苏格拉底的做法,是在拖延时间。第二,他的目的是用语言表达,来打动陪审团和法官,使他们专心听他讲话。这对接下来展开什么话题,至关重要!比如:苏格拉底可以用现在,作为开场白。但那样,会使他面临当前的指控,会被定罪的。
假如苏格拉底选择用以前的污蔑,作为开场白?那他就避开了当前指控的,直接威胁。
苏格拉底把重点,还是放在以前的事上,用这个话题,来作为下一步的开场。
这样对苏格拉底没有直接伤害,伤害来自现在。增加那1票,说明法庭参与者对他“拿薪水”的事,有兴趣。
票苏68v32票,领先。
(第十二局)
在这局里,苏格拉底有一个突出点;他想用“凯瑞丰”这件事,来提高人们对他话语的认可度。显然此时苏格拉底的申诉已,经不被大家采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