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就能参透的。
现阶段。
高速成长期内,执着于这么一个招式,也是不值当的。
……
十一月中。
李想和甲贺忍蛙做好了前提准备,开始实验、探索新能力。
实验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块。
巨大水手里剑,以及替身攻击。
这两块是甲贺忍蛙除了学习新招以外,需要着重关注的事项。
前者自进化开始,一直有在勤加练习。
但由于每次输出的属性能量有限,导致进展十分困难。
李想不得已,将其也改换成了长时间蓄力的招式。
先解决成型的问题,再解决耗时的问题。
他心中的参照物,是小智的羁绊忍蛙进化时,身后会出现的蝴蝶状水流。
尝试将水属性的能量固定某一处,保持其稳定的同时,不断地往里面加量。
最终形成巨大的水手里剑。
原理大致是这样。
起初肯定是不断碰壁。
水手里剑在放大的过程中非常不稳定,就像一团爆燃的火球那样,十次有九次突然炸开。
剩下一次直接溃散掉。
和炽焰咆哮虎最初的控温能力一样,基本没有成功的案例。
好在李想和甲贺忍蛙都很有耐心。
在发现硬往单个里面加量,似乎不太行以后。
他们改换了方案。
飞水手里剑本质是多次攻击的招式。
因此,李想尝试让甲贺忍蛙把水手里剑叠加起来,不再是单个往上增长,而是多个融合成一个。
乍一看。
它们好像没有区别,都是水属性能量的集合体。
区别不过是1+1和1+0.1+0.1……而已。
后者反而看上去更靠谱一些,毕竟慢慢加,讲究循环渐进。
可实际上。
李想认为这是在扩大水手里剑的“容器”。
把单个水手里剑比喻成气球,不断往里面灌注水属性能量,“容器”本身没变,在达到某个临界值时,自然会爆开。
但两个水手里剑相互叠加后,则扩大了这一“容器”。
如此一来,既增加了内部的储水量,也能促使巨大水手里剑外部稳定下来。
保证搭在水属性能量的容器不会崩溃。
理念很扯淡。
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