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两根筹子,然后投到大殿中央的印有三人名字的三个箱子里。
最后数筹子,以筹子多者排序,呈与皇帝择选。
按理,皇帝应该取得票多者入阁,但明朝历代帝王,也有直接简拔排序靠后官员入阁的。
不过对于直接简拔的官员,士大夫们从心里是鄙夷的,因为这坏了规矩。
明朝士大夫向来以廷推作为对抗皇权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某人不经廷推直接由皇帝简拔入阁,那今后官员的任免,皇帝便可一言决之,这对于整个文官集团无疑是不利的。
所以对于中旨简拔入阁的官员,整个文官集团从整体利益出发,自然是极力反对的。
而被简拔的官员,为了整个文官集团的利益,也多是坚辞不受,鲜有遵中旨入阁者。
久而久之,廷推入阁便成了选拔高级官员的唯一渠道。
不过此次廷推,朱由检稍微做了一点改动。
分完筹子后,王承恩便将大臣们领到了偏殿,然后再依次进大殿投筹。
如此,大臣之间究竟投了谁,互相也就无法考证了。
此举,既可真实的反应投票人的意愿,避免被道德绑架,又可为官员结党增加信任成本。
将公开投票,改成无记名投票,虽然只是朱由检做的一点小改动,但却为以后改变朝堂政治规则,埋下了伏笔。
一炷香的时间,众官员投完筹子,又返回了大殿。
众目睽睽之下,王承恩打开三个木箱,然后开始公开唱票。
最后,孙承宗得筹二十七支,韩爌得筹二十三支,薛凤翔得筹十二支。
孙承宗和韩爌得筹,均超过了半数。
朱由检对这个结果很满意,便当场拟旨,擢二人入阁。
对于这个结果,众人也没有异议。
孙承宗是先帝之师,又是东林领袖,入阁是题中应有之意。
韩爌是前朝首辅,后又受阉党迫害,魏逆被处决之后,官复原职也是应该的。
所以,此次廷推并没有在朝野上下掀起大的波澜。
叩阙事件之后,随着孙承宗和韩爌两位老牌东林党的入阁,东林党在高层官员中便有了话事人,之前的那些毫无章法的小动作也销声匿迹了。
这自然也是朱由检愿意看到的。
内阁辅臣充实到六人之后,朱由检便给六人做了分工。
孙承宗主管兵部以及九边事务,韩爌主管户部、礼部以及赋税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