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拿到的这个片段,其实非常简单—— 由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彼得-潘答应自己的儿子要在次日去看他的棒球比赛,但却因为公司事务繁忙,而食言了,正因如此,次日,查理-科斯莫饰演的杰克在球场上进行最后一击时,他的注意力,一直都在场下,他渴望在观众席上瞧见自己的父亲,渴望对方的陪伴,但在注视之后,冷冰冰的现实让他失望不已,带着失落的心情,他听从了教练的安排,但却没有发现,在自己失魂落魄之际,对方的投手和捕手已经联合起来,阴了他。 在守队队员默契联合之下,身为攻队击球员的杰克,自然无法棒击到守队投手投来的球,如此一来,整个比赛便宣告结束,在失利和父亲没有陪伴的双重打击下,杰克的情绪,非常的低落和糟糕,片段的末尾,他有一个十二秒左右的追随拍摄的镜头,这其实就是他个人的展示舞台,他需要将自己的无奈、无助和失落体现出来,以此来向观看电影的观众诠释,父亲这个身份,对于家庭和孩子的成长,有多么的重要。 如果换做以往,又或者说,若是让罗兰来饰演杰克这个角色,那他肯定会抓住机会展现自己,十二秒的长镜头可遇不可求,完全是他展现个人光亮的良好平台,但—— 如若用斯皮尔伯格所说的电影商业那套理论来拍摄的话,他倒是觉得,在拍张望场外的镜头时,让查尔斯展露出渴望神情,在拍教练指挥的镜头时,让查尔斯表露迷茫,然后再拍最后的长镜头时,让查尔斯通过自身动作来强化失落之感……这些就够了,完全没有必要弄得和杰昆-菲尼克斯的小丑那样,每一帧,都在让他飙演技。 毕竟,《小丑》的卖点,不是故事情节,不是表面所见的悲惨人生,而是一个作为被压抑的‘人’的精神世界,那是一部由内而外的电影,核心卖点不是外部冲突,而是小丑内在的人格变化,以及他自身理解的现实世界,在这种情况下,演技就是最好的卖点,而《铁钩船长》的卖点,则是长大成人后的彼得-潘,是那些被世俗无奈所拖累的成年人的童年梦想,而在卖点确定的情况下,在何种地方重用笔墨,就显得非常简单,相当容易了…… 正因如此,当罗兰笑眯眯来到查尔斯的身前时,他所要面对的,不是如何拍,而是如何让查尔斯听自己的——不过,他的担忧显然有些多余,查尔斯又不是小辣椒,在斯皮尔伯格都点头同意的情况下,他当然知道自己该怎么选。 “噢,我现在应该叫你什么?” “罗兰……还是导演?” 放在哪个剧组,罗兰都觉得自己担不起导演这个称呼,更何况,他也明白,斯皮尔伯格让自己拍这场戏,可不是觉得他能执导,而是想要瞧瞧,在面对可能适合自己的戏份时,拥有不同身份的他,到底会用何种方式来处理这一切,所以,说是在拍,但考量的方面其实有很多,毕竟,导表不分家嘛!前世罗兰在上学的时候,就知道中戏的导演专业有表导合一的说法,而现在,啥都学的他就更是百无禁忌了。 “查尔斯,你可别这么称呼我。” “时间紧迫,直接开始?” 罗兰那微笑摇头的动作被查尔斯纳入眼底,作为一个进入娱乐圈玩票的演员,他虽然随时都能退出,但并不会任性妄为,即便身家不错,但他可不会和小辣椒那样,没事就怼天怼地怼空气,而对于罗兰的说法,他倒是没有任何异议,只不过,当他答应下来后,罗兰的表现,却令他有些意外,“你不和我说戏?” “不说,第一遍按照你自己的想法演。” 干脆利落的回答令查尔斯愣在了当场,而等他反应过来,向一旁的几位大佬投去求助的眼光时,甭管是影片里他的老爹罗宾-威廉姆斯,还是坐在监视器前等待反馈的斯皮尔伯格,都没有开口的意思(外景,达斯汀-霍夫曼不会出演,不必到场),不仅如此,就连一旁的摄像、场务,也没有提出质疑,而在此番情况之下,查尔斯直接就觉得,自己似乎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拍戏体验——开拍之前导演不说戏?这特娘的拍个鬼啊! 不过,对于查尔斯的疑惑,现场这些熟练工,倒是能够理解。 第一遍先让查尔斯自己领悟,自由发挥,在翻看监视器后,罗兰在对已得画面进行调整,缺啥补啥,简洁明了,而若是在讲解之后还有问题,那第三次实拍之前,便会对问题进行根本讲解。 就比如说:我做一个表情你跟着我学,我散发出迷茫渴望的情感,你直接对着我的情绪拷贝即可——当然,如果学不会,那也不要紧,这不是需要飙演技的冲奖片,你不需要展现约等于表演理论的体验派技巧,不需要完全掌握斯坦尼体系阿美利加化的表演训练方法,只要能够理解李-斯特拉斯伯格提出的情感代替即可。 渴望这种情绪,查尔斯一时半会体现不了怎么办? 简单啊,问他最喜欢什么东西。 就像拥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瑞恩-高斯林一样,拥有大量糖分的食物,便是他演戏的法宝,无论是在调用新鲜、渴望、兴奋还是惊慌、好奇、害怕,他都会用上方法派中的情感代替,以最爱吃的糖分食物为主线,幻想出一个又一个的不同场景,以此达到导演的要求。 这种做法虽然被体验派瞧不起,但在好莱坞这个地界上,用这种方法的家伙实在是太多了,甭管是马龙-白兰度,还是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达斯汀-霍夫曼、杰克-尼科尔森、梅丽尔-斯特里普,全都是这类的代表…… 更何况,只要你演出了导演所要求的画面,导演才不会管你,究竟用的是何种手段入戏。 正因如此,当罗兰遵循斯皮尔伯格要求的三遍过后,他拍出来的画面,其实也大差不差。 毕竟,不合适的演员,早就被斯皮尔伯格给Pass出去了。 能被选入剧组的,都是那些轻易可以达到基本盘的家伙。 而在这种情况下,换个人拍,速度其实也是一样。 大家都不是新人,大家都有经验,即便有坎坷,有问题,那也不是表演上的问题,而是导演和演员之间的沟通问题,只要双方的思想在同一频道,所有一切都会变得非常简单。 当然了…… 这并不意味着罗兰拍出来的画面就非常的好。 在他花掉四十分钟,拍完这段三十秒钟的剧情后,全程盯梢的斯皮尔伯格倒是笑着道:“你比克里斯、罗伯特他们要大胆,那两个胆小鬼才不敢把彩排训练当成正片来拍。” 初听这样的评价,罗兰当然是非常高兴的。 他的第一次表现的比克里斯-哥伦布和罗伯特-泽米基斯还要好? 这简直就是对他最好的夸奖啊! 毕竟,前者有《小鬼当家》撑场面,后者更是有《回到未来》三部曲啊! 然而,还没等他兴奋两秒呢—— 斯皮尔伯格接下来的客观评价,倒是让他脸上的笑容,平添了几分无奈。 “但你比他们两个,要稍显死板。” “因为他们两个在第一次拍的时候,可是直接无视了我剧本上的运镜方式。” “剧本和分镜头脚本这种东西,其实就是导演在拍摄之时的一项草稿,一个大纲罢了。” “你不要在意这上面所写的标注,什么镜头型号,打光方式,运镜手法,切入点等等等等,你只要知道这场戏你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拍就行了。” “就像这个收尾的长镜头,你非要跟着剧本标注拍特写吗?完全没有必要。” “标注特写是让你在最后收尾的那几秒,重点突出杰克身上的无奈、无助和失落,你完全可以让摄影以全景的方式开场,然后推摄嘛,这样既能交代胜者的喜悦,也能体现败者的失落,同时也不会让整个长镜头沦为单调而又无聊的特写……” 好嘛…… 如果说罗兰方才的体验是照本宣科,那斯皮尔伯格的方法,就是经验之谈了。 而这,其实就是差距嘛。 罗兰在撰写剧本时,就想着能够把所有的一切一步到位,但对于导演而言,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才是最为重要的,而能做到这一点的家伙其实也没多少,不少自语牛哔的家伙拍出来的东西简直就是惨不忍睹,反而那些按照剧本标注,老老实实拍戏的导演,成绩不错。 不过,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毕竟,每个行业里都有大咖。 在这个所谓标准就是没有标准的行当里,哪个家伙能吸引人,哪个家伙能挣大钱,那他的标准,就是行业标准,但这个标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适用。 罗兰现在还在走呢,就像和这些大佬一样跑? 那不是在做梦吗? 所以,在记下拍摄时可以发散性思维这一点后,罗兰便没再这个地方多做纠结;经验这种东西只能用时间来弥补,而他现在想知道的是,自己引导查尔斯表演的方式,有没有出错。 “表演?表演没问题。”对于罗兰的这个问题,斯皮尔伯格倒是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如果不是罗伯特那家伙死都不肯开口,我甚至都想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教你的。” “我之前和他说的,如何引导亨利-托马斯的方法他都告诉你了吧?” “然后在加上克里斯和詹姆斯的糅合,除了失去的童真外,其它情感都没问题。” 斯皮尔伯格这么说,罗兰就放心了。 之前在拍《小鬼当家》时,由于时间循环的缘故,他直接就在试镜之时将所有镜头演了一遍,如此情况之下,后期拍摄自然不可能出现问题,而在《终结者2》的剧组里,因为约翰-康纳这个角色就是凭斯皮尔伯格拿下来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演的好与不好,詹姆斯-卡梅隆都只会用‘怒喷’来回应—— 谁让你头上那位不肯把《侏罗纪公园》让给我啊! 这我就很绝望了啊! 当然了,罗兰也明白,斯皮尔伯格所说的没问题,指的当然是童星身份下的没问题。 罗兰的表演,又或者说他的引导思路,进入状态的手法,完全能够驾驭童星身份下的绝大多数本子,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那这就不归斯皮尔伯格管了。 毕竟,有一个事实,倒是非常的残酷。 虽然斯皮尔伯格非常的牛哔,但他不是专业演员,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画面,他知道自己该如何向演员表述,在特定镜头下的特定状态,但能否领悟,只能靠演员自己。 和马丁-斯科塞斯不同,他的作品,一般不能给演员带来奖项,他可以让演员达到那种大差不差的水准,七十五分往上,八十五分渺茫,在这种情况前,只要能Get到他的想法,并且完美表达出来,一个提名,就已经稳了,至于在往上? 那只能看自己了。 不过,对于罗兰而言,这些东西,已经够他吃很久了。 和那个非科班出身,整天只会大吼大叫的卡车司机相比(调侃非贬义),能够引导演员进入状态的斯皮尔伯格,身上能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况且,斯皮尔伯格毕竟是一个胆大包天的自己人,作为一个大学时期就敢逃课,猫进环球影片公司的各个摄影棚和制作车间,偷师学艺的家伙,他也是唯一一个可能给罗兰练手机会的人——克里斯-哥伦布好虽好,但却没那个和投资方叫板的胆子,而詹姆斯-卡梅隆? 算了吧。 罗兰要真敢抢对方的导筒,那卡车司机绝对就敢化身成为燕双鹰。 让罗兰瞧见自己的脑浆! 正因如此,即便罗兰按照斯皮尔伯格的要求,重新拍了收尾的长镜头,并且将导筒交还给对方后,他不仅没有觉得失落遗憾,反而还觉得有些爽快。 那种爽快比当年为了梦想而艺考成功还要来的带劲。 听粉丝的,去读书? 读个蛋啊! 就算考上了什么南加大电影艺术学院,就算考上了纽约大学,就算进入了阿美利加电影学院,那一连串的知名校友不还是这些人吗? 等待那些学校分配良好的就业机会? 那不是脑子坏掉了吗? 我现在闭着眼睛等,都能等到实拍的机会。 而学院出生的家伙,怕是一辈子都等不到这一回! 对罗兰而言,能拍上这一个片段,他就已经没白来了,就算之后只能继续看,那也不亏! 当然了,继续看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出现的。 罗兰拍的没问题,那相应的镜头就让他继续拍。 而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既然徒弟教了,那就得教好,不然,丢的是他们的脸。 这就像是克里斯-哥伦布没有电影拍,斯皮尔伯格帮他喊人组建《小鬼当家》一样;这就像是罗伯特-泽米基斯想要自己拍,斯皮尔伯格主动担当制片,帮他把关一样;这就像是布莱丝-霍华德想要资源,斯皮尔伯格主动就把《侏罗纪世界》给她一样…… 给自己人再多,那都不过分。 资源不给自己人,而去帮外人? 那不是脑子坏了吗? 更何况,在他看来,罗兰这根苗子,挺好的。 出道就能五个亿,有这种天然的商业价值在,不好好培养那简直就对不起自己。 至于不是犹太人? 这个不重要。 让他信仰犹太教? 这个就更别提了。 爱因斯坦的老爹就是传教士,但他那个犹太人的儿子也不信教啊! 虽然美剧《Sex and the City》里,有描写信仰犹太教就算犹太人的说法,但,在他们的骨子里,还是按照母系血统来算的啊! 当然…… 这个还早。 看着罗兰熟练的指挥查尔斯,靠在导演椅上的斯皮尔伯格就想起了之前两名朋友所说的计划——他培养这么多人,当然有自己的目的,如果不是杰弗瑞-卡森伯格和大卫-格芬的计划太过诱人,他又何必拉拢这么多人来? 顶头的那几家影业公司,可没有那么好刚。 搞不出乔治-卢卡斯那样的国民IP,那就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路嘛! 甭管是谁的徒弟,只要是自己人,有商业价值,那就能养! 当然了,不论是斯皮尔伯格的计划,还是罗兰本身的想法,其实都是在印证司马迁的那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你没有价值,人家瞧见你的关系,或许会帮衬一下,但若是你有价值,别说是水顺推舟帮你拿个项目了,就算是手拿把教也没问题! 而和这有关的一切,罗兰都没去管。 更何况,即便他知道了斯皮尔伯格的想法,他也会为自己的价值而感到高兴。 不过,就在罗兰沉迷学习不可自拔,斯皮尔伯格主拍成人,将小孩戏份丢给罗兰练手时,这两个啥都没管的家伙,并不知道,片场不远处,一名捧着照相机的工作人员,直接就把这一幕拍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