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指挥五十人的队率变成了指挥五百多人的军候,部下人数增加了快十倍,作为指挥官的张略已经做好了各种心理上的准备。
任何时代,都是制度、纪律越完善,部队的麻烦事越少。而制度、纪律的制定,关键是要看目的何在。现在太平道的面临强大的压力,张略反倒比较安心。任何组织,只要有共识,有外部压力,就能有强大的动力。
例如新分到张略手下的那帮郡国兵的兄弟,最高级别的指挥官只是队率。其中看着最有号召力的则是一名叫管亥的什长,他二十五六岁,青州东莱郡人。身材雄壮得像尊铁塔,身高足有一米九五的样子。
张略排好众人住下,然后与五百名郡国兵兄弟会面。在这场会上,管亥有点声泪俱下的说道:“张军候,我等都知道被俘后参加造反被抓,那是要凌迟处死的。那些走掉的兄弟,也是觉得这里坚持不下去,趁着没人知道他们加入了太平道,这就赶紧逃回去。可我等都出了名,即便是逃回去,也只能躲躲藏藏!既然如此,那还不如打出个局面来!”
这话自然没有改天换地的豪情,没有以拯救百姓为己任的情怀。张略并不觉得管亥的话有什么不妥。不能以后世之思想考虑,现在太平道的起义无论如何在思想上都达不到那个高度,起义者们能够以坚定的态度,投身一场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战争,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张略与郡国兵兄弟们交谈了一番,确定这帮兄弟们基本都是与管亥一样的心思。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已经绝望,希望能够起来推翻这个压迫的他们毫无希望的世道。而太平道向大家宣称的“开万世太平”,的确能够满足兄弟们的精神需要。太平道至少勾勒出了一件非常明确的事,那就是彻底消灭大汉。仅仅这一点,就已扩展了这些民众原本非常有限的的视野,至少他们知道了,自己已经加入了一支“打天下”的队伍。如果能够“打下天下”,推翻了曾经的压迫者,这些参与者们就能成为统治者的一员。
张略当然不会对这些兄弟们宣讲什么后世的某些理念,倒不是藏私,或者看不起这些敢于参加造反的兄弟。仅仅是因为,即便说了他们也不懂,更不可能正确认识。
“诸家兄弟,既然大家在一起打仗,我自然信的过大伙。晌午吃饭的时候我就说过,既然大伙没有走,既然大伙都留在广宗城。那些不辞而别的兄弟和大伙又有什么关系?对没走的兄弟大骂走的兄弟,这不是逼着大家走么!”张略也说的情真意切,下面的兄弟见他态度如此坚定,也都放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