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三眼火铳,所以选择使用三眼火铳。
而在这个逻辑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鸟铳使用复杂与战场上的表现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因为鸟铳是两面性的,一方面使用复杂,另一方面也具备优秀的能力。真正减轻使用复杂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上在战场上发挥它优秀的能力的关键正是在于严格的训练和将领优秀的组织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一代名将戚继光与明代诸多军事学者如此推崇鸟铳的原因:相对三眼火铳,和其他本质上是火门枪的技术相对落后的火器来讲,鸟铳具备更高的上限,而这种上限是可以通过严格训练与将领的指挥组织能力实现的。
说得简单点,就是鸟铳本身很强,但是使用的人不够强。这当然与许多客观因素有关,如选人的不当,战略环境的不稳定等等,但是造成的结果是灾难性的,那就是火器技术的实质落后。
也许从表面上看,明代的火器技术仍然勉强跟上了世界平均水平,因为明代没有成规模使用的燧发枪,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即明朝灭亡后,才开始普及的。
但是实际上,明代在火绳枪的装备上,就存在了严重的问题,虽然已经掌握了成熟的火绳枪技术,但是军队真正大规模列装的,还是旧式的落后火门枪,鸟铳的配备率可能在实际上不足百分之十。
这是一种戏剧性的技术落后,简直是老天爷对世人开的一个玩笑。从姜榆罔的角度看来,这种技术落后简直是荒唐的,就好像上天有一个声音说:明代的火器技术应该是落后的。
然后明军就出现了对这个声音的,堪称可笑的回应,即虽然在火器技术上并没有落后,但是却可以通过实际上火器的配备来实现落后的效果。
第二个问题,则是要深究,为什么北方战场上,将士们会觉得三眼铳等火器比鸟铳更优越,因而配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