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搜检那些姑娘的绣房,下手强抢金银更是不能。
那样手底下的姑娘就会卷起包袱,出走投奔其她的鸨母了……该怎么办呢?
正是在这种特殊需求的推动下,花钱应运而生。
如此一来,来行院寻欢的富家公子再也不必怀揣着沉甸甸的金银上楼去和花魁饮酒作乐,只要把银子换成几文轻飘飘的花钱就可。
而得了花钱赏赐的花魁们,则可按照事先讲定的兑换比率,用花钱跟老鸨直接购买头面首饰衣服绸缎等物。
这鸨母除了能借花钱一来一去,里外占人家姑娘两回便宜,更从最大限度上杜绝手下花魁积攒下体己钱,使得这些苦命人不得不继续依附鸨母过活。
(公子五两银子买一枚花钱,但鸨母却只肯给手下姑娘算三两一枚,而鸨母手中的绸缎胭脂价格又要比外面店铺里贵一倍)
花钱的出现,使行院女子手里大量积累现金财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富家公子打赏的财物全都变成几枚除了在鸨母这里略有点价值,离开这家院子就一文不值的花钱。
一旦鸨母事后翻脸不认账,那这些苦命的女子可就叫苦连天了。
不知你注意过没有,在《三言二拍》等描写明代市井生活的中,书里面的花魁动不动就能拿出几千两银子替自己赎身。
甚至明末秦淮八艳当中(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董小宛、李香君、马湘兰、柳如是四位都是自赎脱籍。
而卞玉京、寇白门则是一直未能碰上值得托付终身之人,只能四处飘零终老,实际上她俩也有自赎脱籍的资本……
顾横波、陈圆圆则早早就被达官贵人赎走,但相信她们应该也不少这笔赎身银子。
等到了清代,自赎这种事情就成了一件十分罕见的事情,究其来由,这花钱真是为祸匪浅。
现在终于到了吕家这段公案。
其实这段我原本是拒绝写的,因为这段公案真是有够烂大街的,光是香港的邵氏电影公司就前后拍了两部《吕四娘》。
不过鉴于大家的强烈呼声,那我就稍微写一点别人都不太在意的八卦。
你知道么?
在当时京城百姓,乃至是旗人中间,大都对吕家持同情态度,不少人都觉得雍正皇帝对吕家的处置其有失公允。
那么吕家冤在哪里呢?这得从一个叫曾静的读书人说起。
据民间传说,曾静这人曾跟着吕留良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