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快的速度,廷岳兄,你这黑色虎纹猫,不愧是奇珍异兽。”
没有一个人能拒绝得了来自东北的橘猫,黄巢一路上还有些念念不忘,几次三番想张口,能不能自己出大价钱,让其忍痛割爱。
但想想还是算了,这异兽是用来镇鬼驱邪的,绝对不俗,对于丁兄而言,肯定有着莫大的妙用。
强人所难,非君子所为,
君子不夺人所爱!
更何况,很可能会淡了甚至恶了其关系,不值得,完全不值得。
只要是读书人,前来长安,就不得不去一趟太学院,就像是前世,到了北京,哪个学生不想去看一看北大呢?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
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不过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
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每年用工徒竟达十一万两千余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三万余人。
当然,盛极必衰,太学在大致在唐代以前是国家的最高学府,但之后却是国子监!
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它具有双重职能,一方面它是全国最高学府,另一方面,它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有时也称国子学。
它不是一个纯粹的学习机构,具有很深很浓的行政氛围,类似于教育部:
国子监具有一定程度的监国功能,可以弹劾官员和国政;协助国家举行科举考核;负责对国家最优秀学子的教育工作;规管士子的德行、操守。
大周皇朝,国子学和太学并存,国子学招收学员的要求更高,就荫监讲,国子学招收的学员都属于高干-子弟,而太学品级要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