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对于周良辰来说算不了什么,初中毕业后参见过县里的民兵训练,接着高中又在当地预备役学校参加过两个星期的军训,再加上每年寒暑假农活、赶山,平时坚持的跑步,周良辰在军训过程中没有感受到丝毫的体能不适的问题。
军训结束的时候当同班的同学特别是女生和教官依依惜别的时候,周良辰没有和教官们客气半句,没有参加同学组织的送别教官的聚餐,倒也不是真的不屑与之为伍,而是在这前一天他接到了哥哥的电话说他第二天会到长沙。
周良辰听从了他哥哥的话没有到火车站去接他,上午完成了军训的阅兵仪式兼全校新生大会后就一直在宿舍里看书,一部《曾国藩》在两个星期的军训期间已经看完了,看书笔记写了将近两个日记本。现在正在翻看当初看书时觉得有再多看几遍而留下书签标记过的篇章。
这个习惯是周良辰初中的语文老师训练出来的,连带一起训练的还有周良辰的书写,在他初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所有科目的作业、考试试卷、课外日记训练都是用仿宋的字体写的。周良辰初中的语文老师贺老师那时候四十出头,兼任语文、政治和地理三门课程,上课时的板书是一手工整的仿宋字。当时任班主任的贺老师是要求全班同学在作业书写时候尽量都用仿宋体的,字帖就是课本后的练习题题目的书写。三年下来能够坚持下来的也就只有周良辰一个人,周良辰在这个过程中还得到了来自贺老师格外的照顾训练——在课余同学嬉闹的时候他大多数时间是在班主任的房间里啃他那一书柜的书,从《论语》《孟子》到四大名著,隋唐演义类的到《文化苦旅》,周良辰的课余时间基本上被耗在了班主任的房间,而整部用开始生疏到后面流畅的仿宋体抄下来的《文化苦旅》的摘抄笔记直到现在还是贺老师拿来教育他新带的班级的学生的典型的实体教案。
读书笔记是贺老师交给周良辰的任务,只要是看书,必须得认真的写读书笔记,可以是摘抄认为是精辟的字句,可以是对书中观点的批评或者认可,可以是自己从看书触发的自己的思考。用贺老师的话说,看书的时候要从内而外,钻到书中描绘的内容中,再走出来吸取能触发自己思想的内容,不一定有标准的参考答案,但是一定得有自己的读书感受。一遍没有就在看过以后找机会再看一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常理。
高二的时候何昕曾跟风买过一本《中国可以说不》的畅销书,当时这本书到了周良辰的手上在一个星期后回到何昕手上的时候差不多变成了两本书。按何昕的说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