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耕种了,都是为了保证土地的肥力。却依旧是一年一熟,各种产量低下。
要解决粮食不够的问题也只能去开垦更多的土地,去征服更多的野人,然后才能确保国人的粮食供给没有问题。想要全天下,包括野人都吃饱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是华夷之辩,华夏文明就是国人,至于其他人就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西周是农业文明,比周边依靠采集和游牧生存的文明已经先进很多了,华夏文明花费了万年时间才驯服牲口、培植作物,不可能说到现在就靠芸姚这个穿越者一下子攀升科技树。
怎么样才能吃饱饭?
唯有田里出产多,才有养猪养羊的饲料,才能让采邑的日子好起来。经历了这场大雨后,芸姚突然感觉自己过去十二年太无动于衷了,太缺乏主观能动性了,有些事情还是应该做的,正好这次大胜牟家,大家凝聚力提升了不少,要不要先在采邑里做些改革呢?
就算田里的产出不能增加,也可以用一些其他的办法增加抗风险的能力,自己采邑的抗险能力太差了,只要一年没收成就肯定得饿死人。
自己的十五里土地里都有些什么,河、树、田、土,芦苇,竹子。
树最少,竹子还行,芦苇最多。
首先得多种树,然后就是想办法把竹子芦苇做成可以赚钱的东西。特别是芦苇,长得飞快,是可持续再生的。
本来芸姚想要烧制陶器,可是要燃料,把树全砍光了也烧不出多少陶器,所以要种树,木材可是战略物质。
竹子能做竹篮之类的手工艺作品能换钱,那芦苇呢?产量最充分的芦苇要是不用起来,那就太可惜了。
要赚钱就要善于利用本土资源,之前芸姚用领土里的芭蕉树树叶做蓑衣,现在又想要用芦苇赚钱。
芦苇叶可以用来喂牲口,芸姚绞尽脑汁想到了一点,然后芦花可以做扫帚,芦苇杆子可以做帘子,更进一步好像还能造纸。
不过造纸也需要燃料,因为树不多,所以芸姚不能砍树,造纸就算了,反正这年头也没有多少信息需要传递,竹简已经够用了。当然也不是说所有人都够,毕竟周文王可写过《周易》这样牛掰的大作,竹简对他来说肯定不够用。但能写一部书出来的人到底少,真正要写这么多字的估计也只有记录天气、记录历史、记录星象的官吏了。
芸姚穿越十二年来,除了学习的时候刻过甲骨文,平日里根本没怎么用过,她又不写日记。所以造纸就算了,主要还是饲料和芦苇席、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