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为九等,其中第一到第六等即雍、徐、青、豫、冀、兖六州,都集中在这一地区,特别是秦国所在的关中地区和齐国所在的山东半岛一带,经济相当发达。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记日:“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二,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而“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据统计,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共有户1200多万,人口5900多万,垦田800多万顷,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粮食生产也有明显的增长,汉初政府自黄河下游漕运至关中的粮食不过10万石,至前122年,已经增加到了600万石。反观当时的南方,除四川盆地西部之外,大多是地产广人稀,经济落后,生产技术原始粗放,经济发达导致政治和文化上的优势、两汉的三公九卿、儒林文苑人物,几乎都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则近乎空白。
但自魏晋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开始逐渐呈现衰退趋势,而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却日渐得到开发。这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一与自然条件有关。黄河流域地处温带,四季分明,平原广阔,土质疏松,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地多丘陵,土质坚实。上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种植在黄河流域比起南方来不仅容易,而且更为必要,再加上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人口相对集中,所以这一地区首先成了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然而我国南方的自然条件实际上要优于北方,南方的土地虽没有北方平坦,但丰富的水、热资源十分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在同样的生产力水平、同样多的劳动力和资本投人的情况下,南方可以得到更多的回报。而且,由于雨量丰沛,农作物很少会大面积歉收,灾荒的出现率也明显少于北方。
二与人口的迁徙有关。北方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中心,无论是统治者内部的战争,还是农民战争,北方大多是主要战场。更重要的是,北方地区与我国西北地区接近,又成为骑马民族南侵、中原主朝抵抗的主战场。魏晋以来,黄河流城连年战乱不断,这一方面造成了这一地区的社会生产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也迫使大量中原地区的百姓向东南逃难。大量人口的南迁,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所以南方的经济自魏晋开始出现飞跃。而中国封建时代二次大的人口南迁浪潮,西晋末的“永嘉之乱”、唐中期的“安史之乱”导致了大量的人口迁往南方。
大宋帝国开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