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中国合金刀具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但大多都是低档货。
像高档的如高速铣刀、硬铣铣刀、石墨铣刀、3D铣刀、钢件及难加工材料的高性能钻头、铰刀等高附加值的刀具都得依靠进口。
另外像PCD还有CBN刀具也有很多公司在做,但依然只做一些廉价的刀片和简单的铰刀、铣刀。
精密的带导向条的、或可调的、或阶梯的、或成型的PCDCBN铰刀等等基本要进口,甚至连修磨也要寄到德国去。
镗刀和刀柄类则一样悲催,国内只能做些老式低精度的产品。
刀柄大多只做BT、SK,两面定位的高速刀柄最近两年才有公司试生产,高精度的液压夹头、热涨夹头和变形夹头等还处在起步阶段。
同样,微米级可调镗刀还没有画在图纸上呢。
丝锥呢?主流刀具用户中基本见不到国货。
看到的是欧士机(OSG)、雅马哈(YAMAWA)、埃莫克(EMUGE)、钴领(Guhring)、蒂泰克斯(Titex),多马(Dormer)等等。
那硬质合金棒料总应以国产为主了吧?
因为中国是“WC粉”,也就是硬质合金棒料的主要原料的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
可惜也不是,中国主流硬质合金刀具厂家所使用的材料大多依然还是靠进口。
很多人都在奇怪,为什么亚洲人活的那么累,拼了命的内卷,而欧美国家却是高福利,日子过的逍遥自在,很多人不上班比上班领的工资还要高。
这就是原因。
亚洲在制造业的低端,干着最累最脏的活,拿的却是最少的利润。
而欧美则牢牢占据了制造业的上游和定价权,利润的大头都被他们拿走了。
有句话叫:中国的企业在商场里,德国的企业在工厂里,米国的企业在实验室里。
不过现在这一切很快要改变了。
智能机器人小智的能力远超陈枫的想象。
他原本以为合金刀具研发起码需要一段时间,但实际上从他提出要求到小智拿出全套的实验数据仅仅只用了两个礼拜时间。
在这两个礼拜时间里面,170台机器人大狗进行了数以万次的试验。
它们两两一组,在进行着不同的验算和实验,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次微小的变化都难以逃脱它们1800万的超高清摄像头。
因为它们全部都是联网的,相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