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赵括的话语已经很直白了,几乎就是在说:有屁快放了。
面对赵括的快语,平阳君倒也不恼,毕竟这样的态度才是他们所预想中的赵括该有的态度,若是一直彬彬有礼,那就不是武将赵括了。
当即,平阳君微微一点头,从怀中掏出王命帛书,当众便念了下来。赵括遂单膝跪地敬听王命。
「王命,曰:上党之战,耗时三年,损卒累万,已干天和,庶民皆苦。今受秦国所请,欲以陶邑之地而罢两国争端,寡人上体天心,下思民意,决议从其所请。
令:上将军赵括,接所王命后,放归上党之秦军。上党既定后,即行率军凯旋,大军至邯郸之日,寡人必降阶而迎也。」
言毕,平阳君收拢好帛书,双手递到了赵括的手中。
正在赵括愣神的功夫,王命帛书便已经递到了赵括的手中,然而赵括却依旧恍若未觉。心中不断盘算着得失利弊,显然,赵王这样的决定,赵括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虽然赵括已经猜到了王命的内容,但真正接到王命之时,赵括还是有些发懵的!一是不相信赵王还真的令自己罢兵休战、放归秦军;二是惊讶于秦国居然
只付出了如此小的代价就换得了上党十余万精锐之师。
没错,至少在赵括的眼中,这陶邑之地的代价实在太小太小了,甚至连代价都算不上。因为身为后世之人的赵括很清楚,如今的秦国的国策乃是「远交近攻」,而陶邑所能给到秦国的帮助几近于无,哪怕它的确很富庶。
相较于陶邑,河内之地、河东之地,乃是锁住秦军东出的命门。要知道河东、河内之地,可都是易守难攻之地,即便是韩、魏两国已经弱得不成样子了,秦国也是在白起这位杀神的带领下才好不容易打下来的。
若是赵国有了其地,不仅可用其表里河山大增国力,更是可以牢牢地锁住秦国东出之路,至少是其北面之路。
换言之,秦军若还想东出,势必将目光投向南部,投向楚国。失了河内、河东的秦国,便如三国之失了荆州的蜀汉,只能出祁山而攻,其效果可想而知。
而一旦秦军目光南向,不仅将大大降低对于赵国的威胁,即便秦军在南面得手,也能给赵国争取到充分的发育时间。
甚至,若是有可能的话,赵括还想将赵国在中原的那几块飞地给了秦国,从而以中原之富庶,再度影响秦国的国策。
只是,因为历史的局限性,赵王也好,其他人也罢显然并不能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