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老子给了智瑶一个相当靠谱的建议。
“以地势兴建堤坝,断绝水流汇集之害,不出十载‘甲氏’亦可开垦良田万亩。”老子说道。
这个“万亩”又是虚数,就好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三千尺”一样。
诸夏就是这个样子,涉及到数字的话总爱进行修饰,没想过这么搞会让后世的中小学生很烦恼的啊。
当前晋国的气候跟后世的粤地区别不是那么大,雨季也远比后世要长得多,再加上一些山川地貌不一样,导致的是晋国的河北部分是一种泽国的现状。
事实上,相隔将近两千五百年之久,区域气候不一样没什么好奇怪的地方,山川地貌和环境有异更是正常。
“河边到现代不再是泽国,究竟是人力改变,还是因为气候演变的呢?”智瑶对于修堤坝什么的早有计划,才不是老子提出来才有相关想法。
修堤坝可不是想修就能修,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还要懂得对地形的勘探,修在正确的地方不止能显示效果,必然也会因为蓄水而成的湖泊多了,给整出一个鱼米之乡。
首先,智瑶是得到了窦犨的效劳,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勘探,进而有能力去完成一系列的水利工程。
没有郑国,秦国并不是无法修渠,只是他们花在勘探和启动工程之后的耗时绝对是倍增;没有李冰,秦国能不能修成都江堰则是有点不好说了。
一系列的事情只证明了一点,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专项人才总是存在其战略价值。
比较让智瑶意外的是老子的态度,只因为能够增加粮食产量,一下子让老子觉得是一个大事业。
这件事情是不是侧面说明老子很明白“民以食为天”这一句话,并且老子看待晋人、楚人、齐人……反正都视为诸夏的一份子,不会因为水利工程完成会让智氏实力大增产生顾虑?
别忘记老子是一位能写战略级别著作的人,不可能没有预估到一旦智氏的计划完成,实力方面会提升多少倍。
智氏强大了等于晋国的实力也跟着增强,恢复元气的晋国又要镇压诸侯不知道多少年。
“晋为伯,中原之幸也。”老子给了智瑶答案。
智瑶的教育中,读史和明史占了不小比例,结合自己的思想,一听就懂老子讲的是什么意思。
晋国称霸阶段,列国的互相兼并变得异常迟缓,关乎到重大变局的就只是齐国兼并了莱国。
也就是说,晋国扛起了帮周王室维持秩序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