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李化元所说,上界的老祖传下来法旨——大梁国运七十载。
对于这个演算结果,任太虚虽不说是全信,但是也不可不防!
要是真的不到十年之后,大梁就亡了,任太虚可能还在翰林院积累资历,到时候可是失了先机。
同时一旦是走正统的文臣道路,慢慢的在翰林院发展,任太虚也不得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地域的问题!
在翰林院发展,在汴梁城,这是京官,在外人看来固然是好的,毕竟是常有京官一律大一级,同样是七品,一般的县令如何能和任太虚比?
甚至是一郡太守、一府知府也不一定比得任太虚的清贵?
但是翰林院,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或许是除了外调镀金,任太虚就是一直不得出汴梁城,这样的情况之下任太虚如何在暗中积累力量?
图谋大事?
所以在任太虚看来,翰林院固然是一个更高的起点,但是只能是当做踏板,接下来任太虚必须要想着外调,成为地方官!
当然,虽然是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任太虚却是没有与其余人说,更是没有主动的求着往外调,只因为这实在是引人注目!
毕竟谁都是知道外调之后,便是失去了前途似锦,正常人绝对是不会这样选择的,未免有些掩耳盗铃了!
甚至是会让人怀疑任太虚是不是有其余的目的!
接下来的一年之中,任太虚都是在翰林院之中安心的做好自己的职位,可能是因为任太虚的出身的缘故,任太虚很得皇帝的看重。
这一年之中,任太虚也是没有辜负皇帝的看重,接连提出了六七个意见,都是对时政有所增益的,得到了皇帝的采纳。
短短的一年便是连升两级,成为了侍讲学士,一时间朝内外都是知晓了任太虚这个皇帝身边的红人。
同时这一年来,任太虚的收获也不单单的如此,这一年来,他基本上已经是融入了文臣集团,得到了丞相李济世的看重,有着文臣集团做后盾。
一年之中,任太虚在翰林院之中,多听多看,基本上也是知道了朝中形式,已经党争的程度、局势。
终于任太虚也是感觉到世间已经是够了,直接上书一封《定军策》,这一封奏言,基本上是得到了整个文臣集团的认同!
其中的内容简单,就是对任太虚自己的会试之中的政策的具体化使用,用来改善目前的地方军队制度,达到强兵的效果!
同时也是能得到消减勋贵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