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的家庭,也是和宋家门第相当的耕读之家,也不见得会讲究这事儿。
沈氏心下转悠了好几个想法,倒也想通了,忙附和着:
“正是如此。我倒是希望茹娘常在家里,我们姑嫂也好做个伴。只是茹娘年岁不大,又没孩子,难免有些孤单,若是有合适的亲事,再走一家又何妨呢?反正咱家也不是冯家那样的人家。”
宋筠听家里几个人对那冯家都颇为不满,忍不住好奇了起来:
这冯家,到底是怎样的人家?能让一贯脾气很好的宋念都表露不满。
宋姑母确定宋念不反对宋茹再嫁,倒也没急着提男方的情况,而是狠狠吐槽了一番冯家,以增固宋念允许妹妹嫁人的决心。
“大郎,你可犯不上替那冯家作脸。他们当年怎么对你妹妹的,旁人不晓得,你也不晓得?要不是茹娘机灵,如今可就成了一捧黄土了。”
宋老太太对冯家说是恨之入骨也不为过,听了这话,也跟着吐槽了起来。
于是,宋筠就从两个老太太的交谈中,了解了这户人家。
冯家在临县,家里某代出过进士,也曾风光过,只不过后续几代总是止步于科考,虽然还是有些底蕴的人家,却难免意难平。
这也是寒门难以维持社会阶层的原因。某一代出了个人才,下一代资质不够,教育资源不够,或运气不够,原先积累的人脉慢慢断了联系,等再下一代,就更难翻身了。
这样的家族,有的会放平心态,不钻牛角尖,蛰伏下来,等待代代积累,再一飞冲天;
而有的家族,就心态愈发偏激,靠姻亲关系、靠裙带关系,总要挤破头去撕咬出一个席位。
冯家就是第二种,冯宋两家议亲的时候,宋念还没考上举人,原本是入不了冯家的眼,但宋家有个好姻亲,王家。
彼时,王璞已中了进士,刚三十岁的进士,也算得上春风得意了。
别看小说里的男主个个不到二十就跨马游街,其实在古代,五十都能被称一句少进士。因此,王璞几乎是可以预料的前途无限了。
冯家想巴上王家这条线的时候,王家子女三人已成了亲,下一代年龄还小,更何况,也看不上冯家。于是他们左选右选,挑中了宋家。
冯家找了媒婆来提亲,宋家自然不是立刻应了的,也曾托人去临县打听了冯家的名声。
不得不说,冯家虽然偏执重利,还是很会收买人心,在临县风评不错,会定期施粥救济穷人,颇有些乐善好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