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筠如果是再大一些,还能遮遮掩掩地提供些甜点的方子。可她如今只有五岁,沈氏还没教她下过厨,想出来火锅,勉强能推到宋念书房的游记身上,西式甜点却不是那么好找借口的,也只能跟着宋老太太发愁。
她隐约想起沈氏劝她学针线时说的那句话,再结合赵家俩孩子幼年丧母的经历,突然来了灵感:
“做衣服吧,我就喜欢娘给我裁的衣裳,娘说只能给家里人做衣服。”
宋老太太一听,也发现这主意不错,小孩子的衣裳,只要布料柔软些就好,倒也不必用多金贵的料子。更何况宋茹翻过年来就要嫁进去了,给两个孩子做件衣裳以示亲近,对方也挑不出什么错。
这事儿就这么定下了,宋老太太铆足劲儿,要让女儿做两件体现她手艺的衣裳,开了库房,特意选了极其柔软的细布做内里,又挑了王珍刚托人捎来的南方丝绸做外罩。
宋茹针线活做得很有水平,这倒不是宋老太太的家传,而是她在冯家的时候,跟着位守寡的婶娘学的。
对方在夫家守寡,冯家又对嫁进来的媳妇儿吝啬,她难免日子窘迫,只能靠给绣坊做活维持生计。
宋茹常帮她去卖绣活、买针线,偶尔还给她带些吃食用品,她感念侄儿媳妇的帮助,就传了手艺给宋茹。
冬天的衣裳,是做不了多合身的,小孩尤其如此,略大一些是正常的。赵榕的完全可以比对着宋策的身形,赵桐年岁和宋筠相仿,身形应该也差不太多。
宋茹做惯了侄子侄女的衣服,对尺寸早已熟悉到不用测量了,紧赶慢赶,终于在几天后把两身冬衣赶制出来,随着宋家的年礼,一起送去了赵家。
赵家是什么想法,宋茹也没工夫去打听了,因为已经到了小年这日了。
小年,看名字就知道,隆重程度只比大年三十小一些,算是新年的彩排工作。
过年,活人要过,死人也要过:除了准备自家人吃得东西,家家还得准备祭祖用的食物,像宋家这种有读书人的家庭,还得写篇祭文,烧给祖宗看。
过了小年,春联也得备上了,这时候可没有什么印刷春联,全靠手写。宋念如今是宋家族人中学问最高的一个了,有很多族人都带着些自家做的年货,来找他求春联。
这是一年中,宋老太太最觉得荣耀的时刻,那些嘲讽她坚持供儿子读书的亲族,如今都得承认她的远见。
于是宋老太太自过了小年,脸上的笑意就没下来过,等田富冒着冬天的寒风赶车来县里接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