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的发放赏赐,延平王的信誉将会在工匠中间达到一个顶峰。
发放赏赐持续到晚上才完成,工匠们怀揣着刚刚到手的银子,兴高采烈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中,这一夜工匠们在家中都挺直了腰杆,说话都大声了不少。
能挣回银子,腰杆子硬,其他地方也一样硬,据后来的数据统计,这一年之内,工匠们家中孩子的出生时间都差不多。
工匠们都走后,郑经留下胡六问道:“这新式火铳,若是按照新的分工合作模式进行生产,一个月能生产多少杆火铳?”
“回王上!现在军械所有大匠一百,负责制造枪管,普通工匠四百人,分别制作其他各个部分的零件。
大匠制作一根枪管五天左右,这还不能保证全部都是合格品,扣除废品,差不多一个月最多能生产五根枪管。
一百大匠一个月能生产五百杆新式火铳,无论新老火铳最难的都是枪管。只要能解决枪管的生产问题,生产速度就能提高不少。”
“你们现在还是在采用卷铁皮的方式制作枪管吗?”
“是!”胡六点点头道:“多少年来都是如此,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你们就不能研究一个能够钻孔的机械,承天府到处都是河流,利用水车提供动力,制作一台可以进行钻孔与切削的机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吗?
寡人听说红毛夷的老家,造船厂锯木都是利用机械进行,根本不需要人力拉锯,我们汉人难道还比不过那些红毛夷吗?”
胡六老脸一红,华夏匠人敝帚自珍,有些自己的绝活都不愿意贡献出来,在使用绝活的时候甚至都禁止外人在一旁观看。
这样的氛围里,技术很难得到扩散,郑经的话给了他很大的提示,他现在的身份已经不单单是工匠,更是郑氏的官员。
站在官员的角度考虑问题,他发现自己的眼光就开阔了许多,原本不敢想的事,现在却认为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事。
就说技术问题,只要赏赐够高,有的是愿意投献技术之人。
以伯爵之位赏赐,动心之人会有很多。郑经的建议给了他很大的灵感。他向郑经保证道:“王上放心!这个钻孔的机械,臣带着工匠一定把他搞出来。
有了这钻床钻孔,生产枪管甚至都不用大匠亲自动手,只要一个刚出徒的匠人就能完成,王上才是真正掌握了匠人之学的精髓。”
郑经来了兴趣,问道:“那你说说匠人之学的精髓是什么?”
“匠人之学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