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而且现在也流传着一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土。”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中明经太老了,五十岁考中进士已经算是年轻了。
有这种说法,源于大齐科举与后世十分不同,像天朝明清时的“进士满街走,秀才多如狗”的情况根本不存在。甚至秀才科,更是因为太难,在大齐开国之初有年连一人都没能考过,便逐渐被废除了。是以,大齐科举,唯有进士、明经二途。明经科内容较浅,容易考中,当然未来前途就一般了。进士科则反之。这就好比现代重本大学和普通大学的区别,明经科就是三流大学,而进士科就是985、211。
大伯一七尺男儿,面白有须,自认为有貌有才的秀士人才一枚,当然是立自要考进士科,成为重点大学毕业生,怎会屈尊于明经科?
要问她一个芯子现代人,外表农家小萝莉,怎会知道的如此清楚。全靠大伯每年二月县试落榜后,都要向全家老小科普一遍进士科到底有多难。于是,在大伯的说辞中,像进士科这样难的科考,已经三十又五的他一直屡试不中,实乃正常。换言之,大伯还要依旧不事生产,靠着全家人的供养,继续一心只读圣贤书下去。
这不?
按现代的年纪算,看已经一脚踏进中年的大伯,可是身穿一袭讲究的米白色圆领袍衫,头上戴着青黑色的平式幞头,一典型读书人的模样。在他的面前,更是摆着一个剥了壳的鸡蛋。
大概土鸡蛋味儿正,那白色的蛋清又太过光滑水嫩了,刘辰星看得直咽口水。
唯恐真对着水煮白蛋流口水,刘辰星赶紧闭上眼睛,在心里默念:“每日一枚水煮白蛋,是阿婆给大伯补身体的,只有大伯有!不要想!不要想!”
才在心里做好建设,正准备睁开眼睛,只听清楚地“咕哝”一声,刘辰星疑惑,难道她咽口水的声音这么大!?
“三弟妹,有些礼仪还是得教教孩子。又不是没给饭吃,双胞胎侄儿这声音若被外人瞧见,岂不是要笑话我们老刘家。”正在这时,坐在大伯下手,一个三十四、五岁的妇人皱着眉头,轻声细语地说道。
一听刻意放缓了语速,几乎捏着嗓子发出的声音,就知道是大伯母王氏在说话了。
看这说话水平,先是“礼仪”二字压下,又是用刘家名声拿大旗,掩盖说教摆谱的意图,可不是普通农妇会说道的。
不过王氏也的确有些来历,乃隔壁村王举人之女。
这时的举人也不同于后世,在某种意义上只相当于明清的秀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