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错处,但就是从这句话里,皇帝看见了他对皇家的态度,对他的态度。
他忠心,是因为他是明君。
并不是因为他是君主。
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皇帝当时心里就有了不满,但并没有说出来,而是顺着道了一句:“爱卿所说极是。”
而后君臣相酌,彼此相欢。
皇帝其实已经记不得那次跟随伯英饮酒具体是哪年了,只记得是太子已经会爬树,抓了知鸟来,一只给了他,一只给了随伯英。
那应该是个夏日。
皇帝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喃喃道了一句:“他是个好臣子,但朕也不是什么昏君。”
可他却从随伯英的那句话里面,顿悟出了一个道理。
像随伯英这般的人,其实追随的是他,而不是皇位。
若是别的帝王,必定是高兴的。认为自己贤能才招来了人才。但皇帝并不这么想,他内心深处升起的是一股惶恐感。
他惶恐的是,若是有朝一日,随伯英找到了他另外一个明主,那他会背叛自己吗?
这个人,不好控制。
他不贪图名,不贪图利,他太有自己的主意了,他连上位者都敢挑选——他不是挑选了一位君主,而是一位贤能的君主。
倘若有一日,自己做错了事情,他就要失望而去了。
随伯英无疑是个好臣子,但他有自己选君主的条称。
皇帝当时就在想,将太子交给他好吗?
他会不会认为太子无才,所以就要另择君主?
这是天下清高才子的通病。皇帝从随伯英的身上,看见了这个病。
这个病,他不喜欢。
虽然念头奇怪,不符合明君的举止,但他确实不喜欢。他更喜欢宫里的太监们,他们只要听话,只要懂事,只要顺着他的心意去就好了。
彼时,太子已经在随伯英膝下教导好几年了,已经展露出了许多愚蠢。皇帝便来了兴致,他想——这个蠢货明显不是明君,那你会投靠晋王吗?
他还发现了随伯英一个愚蠢的地方。像他那样的人,竟然也会看不清渝州书院党派,明明道不同,竟然还一味的跟着宋阁老等人走。
等他明白过来,他跟渝州书院党派毫不相同的时候,他会怎么做呢?
很快,他就看见了结果。随伯英跟渝州书院决裂了。他很快就开始走自己的路。
皇帝为他欢喜欣慰的同时,又心生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