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减免,等等。
这件事情,自然是瞒不住的。
朱元璋见栗恕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心中一动,想起了一件事情:
“大明一年来,有几块新的田地?
"啊?"栗恕吃了一惊,他身为刑部主簿,对这种事情当然很熟悉。
于是他想了想,开口道:
“去年,大明新开垦良地一万六千里,直隶,应天,镇江,太平,常州,四府,七百三十八里,山西平阳府,五百二十七里,河南,洛阳,开封,广德,镇江,宁国府……”
听着李恕喋喋不休的讲述着大明的新增土地,朱元璋也是点头称是,心中却是在想:
“他才当了一个多月的部长,就对这里的情况如此了解,虽然他看起来胆小怕事,不过……也算得上是个好苗子。
就在这时,黎饶忽然话锋一转,淡淡道:
话:
"这就是我们户部登记的土地了
朱元璋的眼睛眯了起来,再次问:"有记录的田地?"
“怎么说?”
"这…"李侠轻轻颔首:
"我说的没错。"
说到这里,他耸了耸肩,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我只负责税收,其他的一概不知。”
一个相信中立的人,一目了然,不会去争辩,也不会去争辩。
换句话说,他就是一个不想死,却又不想死的人。
这样的人,往往都很精明。
这几日,他在户部任职,将大明所有的典籍和田产都看了一遍,然后询问了一下那些负责统计田产的官员,两个人一对比,他就更加震惊了。
账本上看似没有任何问题,但那些土地里,到底有几块是被当地的权贵们削掉的,还有几块是利用了当地的漏洞,将税收和劳力混在了一块,却没有缴纳。
按照大明律法,读书人虽然有特权,但也只有一些杂活可以免去,比如修桥梁,补路,抬轿子,守夜等等,因为就算有了官职,也不可能让他们回乡做这些事情。
这种事,古往今来都有过,不过,大明的士子们,都很机灵,在他们身上动了手脚,混入了一些杂务和税收,让他们根本不上缴。
一念及此,栗恕脸色难看,喃喃道:
“我特么就不明白了,免去你们这些连抬轿都不需要的苦力,为何还要牵涉到土地的税收?什么时候有规定,中了举人就不需要缴付赋税了?我怎么就没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