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用不了多久,他们中间能力最突出的那一部分,就能迈入高级军官行列。比如那个卢壑,文易就很看好。
但这里是阆湖,文易对这里唯一的要求就是稳,自然希望用更加忠心的老人。
所以很多制度没办法直接断言好坏,就看怎么用。
过了水寨正式进入阆湖,蓝溪的两侧已经变成一块块整齐的稻田,只是因为还是冬天没有多少人劳作。
倒是有人在往稻田里放鸭子。
这自然也是文易弄出来的,前世稻鸭农法在某些地方可是很火的。
鸭子吃杂草但不吃稻苗,行走的时候会踩倒杂草却不踩稻苗,是不是很神奇?只能说老天爷造物太有想象力了。
它们还会吃水里的害虫,像是蚂蟥之类的,都吃。
问问种水稻的老人就知道了,最怕的是什么?蚂蟥。
那年代没有下水用的胶皮防水衣(方言叫皮cha三声,学名不知道o(╯□╰)o),人赤脚在稻田里插秧除草,简直就是喂蚂蟥。
有些地方蚂蟥多,一天下来脚都能咬肿。把鸭子放进去,就能有效的减少蚂蟥的数量。
鸭粪能肥田,鸭子吃了虫子和杂草能长的更好下蛋更多。
一个非常优秀的综合种田法。
只是说实话,这个方法发明的太晚了,二十一世纪初才发明出来。
那时候已经开始进入机械化时代,插秧喷药收割都是机械化,人甚至都不用下到水里去。
相比起来稻鸭农法就变得落后了,只能作为特色景点存在。
这就是在机械化的时代,发明了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虽然很有特色,但没有推广价值。
就好像是科幻里的戴森球,被戏称为有能力制造出来的文明嫌落后不会去用,想用的没能力造不出来。
前世这种发明还有很多,比如稻田养鱼。
但现在是一千七百年前,稻鸭农法简直不要太好用。
反正一经发明就受到了所有百姓的喜欢,鸭子成了家家户户的宝贝,谁家要是没有一群鸭子都不好意思出门。
唐国最不缺的就是鸭子蛋。
现在他们发展时间还是太短,鸭子总体数量不足,等过几年数量上来了,才是真正大规模收获鸭子蛋和鸭子肉的时候。
嗯,鸭子羽毛也是好东西,可以做成羽绒服。
这些副产业也要提前进行技术储备,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张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