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短篇小说 > 少姝的山水 > 第21章 琅環福地潮汐泉

第21章 琅環福地潮汐泉(3 / 1)

众人无不感叹:“哦,表里山河,原是由大禹鼎定。”

子献衷心颂扬:“上古洪水肆虐,涂炭生灵,他以十三年访民间疾苦,奠高山大川,在其治理之下,黄河沿纳支流,浇灌良田,造福百姓,终于东流入海,太原一带的水利,沾溉其德犹为久远,无怪乎三晋生民代代慎终追远,只为感念先贤。”

(表里山河:意思是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前,“晋卿子犯谓晋文公曰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魏晋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后作为有山河为屏障,自守无虞的典故。)

子默不由想到了在秘洞中画壁所见,先民们共度庆典时呼之欲出的欢腾情状,如果不是实写,能有那般真挚动人吗?

“何止冀州,九州之上,茫茫禹迹,都是大禹亲自带领时人一步步丈量出来的,愈是困境,愈能激发出人的韧性与大能,以改天换地的志气来开拓生路。”少姝道,眼神里迸发出十二分的憧憬。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按照五行方位治理水患,并以治水的先后分定了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大禹娶妻有日,过门不私,三过其家而不入,堪称与尧、舜齐名的一代仁君。”

“孟子说过: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是以若是其急也。”

“尽其一生,与万民同哀乐,衷肠热烈如此,所以才不会把自己的事放在最前面。”

“会将草野百姓放在心上,为大家开拓生路的人,功绩自然得世代铭记。”

“传说大禹当年治水土,涉山川,足病生偏枯之疾,行路便有点跛,因此他老人家那种步不相过的走法,便被人称为禹步了。”

“在道家地举行的祷神仪礼中,常见道士行步转折,宛若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据说便是大禹所创之步法。”

(道家地:指地处界休城西北隅,以”后土庙”为中心的数座道教庙院构成的群落。)

“是啊,步罡踏斗,可遣神召灵!”

兄妹们你言我语,叽叽呱呱,畅舒景仰之情,少姝在旁静静地听着,嘴角挂着浅笑。

她眼前,好似出现了一抹淡淡的影子,在空旷洪荒的巨石上,那模糊而坚毅的后身正一跬一顿缓步而行,手中的耒锸高举过顶,神秘的举止像是进行着某种神秘的仪典……

这伶俐聪慧的少姝,也有令人啼笑皆非之处,于喧哗众人间,她总像在想别的事情,一本正经地游神发呆起来,旁人手掌放她眼前晃来晃去,她才会回转,茫然无措,不明所以,别人常因她这副样子而失笑。

幼时,少姝随兄姐在华岩书馆同受启蒙,某次学认“月”字,别人都在纸上仔细描红的时候,少姝先是翘了笔,趴在小桌上愣怔半日,然后再悄悄地满纸画下不同的“月”,由盈至亏,再由亏至盈,像是蛮像,显而易见听课中间又走了神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总是会不管不顾地突然陷入沉思,仿佛眼前的整个世界都消失了,而待她再回过神来,常常已离题十万八千,叫人哭笑不得,便得了个“想入非非”的绰号。

(想入非非:意指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又指胡思乱想。出自《楞严经》,“如存不存,若尽不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

“你们快看,咱们家的‘想入非非’姑娘果然还是老样子哈!”

兄姐们的嬉笑传入耳际,少姝才终于“醒”过来,自然晓得他们乐什么,也没必要理会较真,她讪讪地扶了扶一边的丫髻,抬头看时,看见子猷夫妇恰好迈步进来,忙快步上前招呼。

“语笑喧阗地,弟弟妹妹在聊什么呢,隔着老远也能听到,我们也赶着来凑个热闹。”王文娟笑容可掬地问询。

“咦,怎么不见小羲?”少姝来回往他们身后瞧。

“他呀,玩闹够啦,非要同三婆婆一起打个中觉,估计此刻早已睡实了。”王文娟眉眼松下来,透出了几许难见的慵懒情状。

“哥哥嫂嫂,我们在温习《尚书禹贡》哩。”少嫆小小的面孔讨巧地笑着,扶着王文娟坐下,“我也跟着学了不少。”

“好啊,大禹的仁政,真是一时半会儿说不完的。”王文娟只管夸奖着。

“哦,那都说了些什么啊?”子猷的眼神扫过屋子中央的棋盘,也好整以暇地坐定,显见兴味深厚,“我们来听听。”

“自然是他治水的功绩了。”得大家授意,少嫆鹦鹉学舌般,伶俐地把方才议论复述给兄嫂。

“经大家这么一说,《禹贡》所叙之事,源于《山海经》甚多。”王文娟笑道。

“不错,不错。”子猷频频点着头,见少嫆停下了,便追问起来:“怎么,就这些,还有没有?”

“还有……什么?”经他一问,少嫆结巴起来。

子猷笑着,温和道:“试想,治水是关乎各部族存亡的头等大事,当时参与的民众达数十万众,别说舜帝的家产供应不了,假使依赖各部自行捐助,怕也是难以长久维持的吧?”

王文娟也从旁启发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吃饭要是成了问题,这治水的数十万众如何调动?况且,是在大禹那个时候?”

见兄嫂皆定定地望着自己,少嫆不由紧张得发懵,慌慌地眼神移向众兄姐求援。

子献头一个会意,冲她一笑:“其实,哥哥想说的是大禹评田定产呐。”

少嫆好不感激,本想悄悄退开,可好奇心还是战了上风:“子献哥哥,你说的评田定产是何意啊?”

“这是大禹‘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的创举,他评田定产就是为了开征贡赋啊。《禹贡》中载,大禹将天下田地赋税分为九等,一等最高,九等最低。因顾虑到各部族间贫富有差,大禹没有武断地一刀切,而是先品评各部土质物产的优劣,以此来定夺交纳多少贡赋,他治水而平土,平土而定赋,浮水而输贡,并进而确立了以贡赋为大致内容的‘甸、侯、绥、要、荒’五服制。”

(五服:五服一词最早在《尚书夏书禹贡》中出现,此时的“服”指的是地域划分的范围。古代王畿外围,方圆每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这五个区域,合称五服。大禹将区划与贡赋相结合,实际是把当时政权所在地设计成世界或宇宙的中心,是一种古朴的、理想化的行政制度,是原始的大一统政治理想的体现,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对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有积极作用。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霍姆斯所言“税收是文明的对价”,追溯远古,人类如何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答案一定与税收密不可分,《禹贡》的记载对此有所印证。“对价”原本是英美合同法中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一方为换取另一方做某事的承诺而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钱代价或得到该种承诺的承诺。即指当事人一方在获得某种利益时,必须给付对方相应的代价。在这里,顾名思义就是人类的文明是建立在税收的基础之上的,要实现文明必须要实施税收,二者是不可分离的,没有税收就没有文明。中国税收的起源,伴随着华夏文明的成长,可以说发端于大禹治水,另《孟子·滕文公上》说:“夏侯氏五十而贡”,也说明古代税收始自夏朝。)

众人听了无不叹服。

“大禹真是睿智博通啊,竟能琢磨出这法子来。”

“原来治水之前尚须治税!此后粮草供应源源不断,可以放下心来应战水患了。”

“《禹贡》果然博大精深,囊括万千,奠定了华夏九州五服的理政格局。”

“是啊,这一篇读下来,不仅学到了地理、还有治理、更有道理。”

子默起身,慢踱两步,仰首道:“说到评田定产,开征贡赋,大禹为何先评定冀州?因为冀州是舜帝所在,百姓教化,白壤肥沃,物产丰饶,赋税是第一等,乃天下贡赋源起之地。”

(白壤:《禹贡》中“九州”之土壤有五色之分,即黑、白、红、青、黄五色,现代学者分析,此五色之分应不完全是根据实际地理观察的产物,大概是以颜色象征四方(五方)之传统,参考文献:《尹荣方:大禹治水祭仪真相》。)

“原来如此。”

姐妹们纷纷应声,不觉一齐骄傲起来。

见大家讲得头头是道,少姝按捺不住,抿嘴笑道:“关于大禹开征贡赋的妙策由来,我倒也听说过一则小故事。”

“还有故事,少姝你说说看。”王文娟也不泛困了,催促道。

“话说禹有了疏导治水之法,粮物补给上却仍是犯难,他意识到随着治水范围越来越大,物资仅由部落联盟提供,显然根本治不起水,左支右绌,入不敷出,于是,连日陷在苦闷之中。不知是上天启示,还是巧合,他低头之际,见一队蚂蚁驮着食物、排着长队打脚边而过,便俯下身子,百无聊赖地用一根小木棍将一只蚂蚁拨离了队伍,将它扛的粮食弄掉。小蚁并没有大惊小怪,而是拼命找粮,重新背起搬运,又回到了队伍当中。禹不无感慨,‘弱小如斯都懂得囤粮,且自觉有序啊’,他身旁的随行却道,‘怕也不全是自愿吧!是那深居穴中的蚁后定下的‘规矩’,找来的粮食不能独享,要囤积起来支配,若蚁后饿了肚子,产不下后代,蚁族眼看就要衰败而亡’,就这样,蚂蚁运粮给了大禹启示:治水所需用度,亦应在各部族之间强制分摊,定期供应,如此方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于是,治水到了哪里,他就把评田定产、开征贡赋的办法推行到了哪里,从此,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夏后氏五十而贡”句:出自《孟子·滕文公》,记载最早的夏贡,即按产量征收十分之一的实物;助,是借民力以耕公田的制度,公田的收获全部归统治者所有;彻,即贡和助兼行。所以据文献记载,夏朝开税制之首创,有人认为,从贡助彻的逐步变化,可以推断出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脉络,作为新时代的税收工作者,写字过程中,忍不住把“本职”工作的渊源稍加探寻一下。)

少姝轻轻巧巧地说完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气氛很是微妙。

最新小说: 网游之双面阎罗 御王殿下太宠了 游戏搞到一个亿 我在凡人科学修仙全文免费阅读 我渣了亿万继承人 遇着光 风水之王吴劫李通玄 魔王大人深不可测 文豪1979 风水王吴劫李玄通刘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