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事情都交代完了,具体的再去各村转转,距离村子办公最近的地方是陈家庄,陈家庄相对来说比较穷,整个村人不少却都是土屋毛房大部分都是务农,也有少数人在长安城内务工,也都是底层的苦力...
李治感慨万千,衣衫褴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万千的百姓做着最辛劳的苦力,换来的确实低微的生活,甚至还要为了果腹而发愁自此向北10公里便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平康坊一带)
至此形成了巨大反差,这还是京畿的百姓,这还是贞观之治的伟大时期,其他的时期呢?这还是普通的民众,还有诸多贱籍又是如何黑暗一面呢?京畿以外的百姓呢?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诸多无奈啊,李治叹气...
...
“二郎他娘,快出门迎接贵人了”陈村的里正大声喊道,不多时出来一个约莫四十多岁的妇人
妇人赶忙见礼道
“贵人有礼了,家中落寞,招待不周还望见谅...”
“陈母无妨,我与令郎年龄相仿也算是小辈,不用和我客气,我是奉陛下与晋王委托,来咱们褚村做个试点改变之”......
通过了解。李治知道了这家现在总共三户人,丈夫和大儿子分别在贞观三年和八年战死了,现在家里还剩下一儿一女,女儿今年18,小儿子16岁。
女儿躲在屋后并未出来见礼,小儿子也很腼腆,但是可以看到手上开始已经有老茧.....但李治不得不说的这个小男孩真帅…
李治又走访几户,交代了一些事情便返回晋王府了,在路上小兕子对自己今天看到的十分不忍,一直在说:“阿兄,我们帮帮他们吧。”
李治安慰小兕子让他放宽心:“那小兕子也要好好学些东西,阿兄做的事情可少不了我小兕子帮忙出力哦...”。
李治对陈母印象是最深的,陈母虽然满目皆经沧桑,发髻也开始并白,但表现是知书达理,腹中气自华的那种
为啥给小儿子起名就叫陈二,这么随便吗,但是这陈二,李治莫名奇妙的,就是看他顺眼,想着这个二,日后必是我大唐之精英...
来到书房李治陷入发呆,如果说原来来村子是为了培养自己势力顺便躲灾,走访了陈家村后李治有了巨大改观,真心实意的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办小学,一定要办好!
李治的前世是生于农村,但是90年代已经不再为果腹而发愁了,至此以后国内发展越来越来好,虽然农村还有自己的房子,但是更多在城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