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的鉴古,大部分只停留在第一个境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到了第二个境界的极少,仅有的几个也垂垂老矣,大限临近了。”
说到这里,不知道他想起了什么,半晌沉默不语。
“师父,那鉴古的第三重境界是什么?”
常闲忍不住问。
“鉴古的第三重境界……”
老人肃然道,“就是变化气质!”
气质?
老人解释道:“北宋张横渠提出复归天性,所谓的“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就是后天的学习与道德的自我修养来改变气质之性。”
“朱晦庵也以为,人之为学,却是要变化气禀,反之者,修为以复其性,而至于圣人也。”
张载张横渠常闲是知道的,“为天下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之“横渠四句”横贯千年,气贯长虹,为读书人之圭臬。
朱熹朱晦庵就更加不用说了,别说常闲这文科生,就是理科生都知道这位老夫子。
但涉及到张载的“气学”和朱熹的“理学”,常闲同学就有些含糊了。
看着常闲皱着眉头,似乎无法理解,老人凝神一想,道:“我去拿点东西,你在这等会儿。”
过不多时,老人拿了两卷画儿过来,常闲打开一看,嚯!溪山行旅图!
这画就不用多说了,北宋范宽的名作,范宽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而这幅《溪山行旅图》也被称为“宋画第一”。
说起这幅画,还有个趣事。
这幅画尽管在右上角有董其昌题的“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但因宋画多穷款,而且这画在明代以前的流传轨迹无从可考,所以屡有质疑之声。
直到1958年,彼时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霖灿在画迹边角处,从隐蔽在怪石丛林中,大海捞针似的寻觅到“范宽”二字,这才拨开迷雾,得到实锤。
如今,前去博物馆探寻《溪山行旅图》真迹的游客们,每每都要“寻找范宽签名”。
……
眼前的这幅《溪山行旅图》是荣宝斋的木版水印画。
所谓木版水印,曾经是荣宝斋安身立命的本钱。
就是根据画稿笔迹分版勾摹,然后对照原作,由深至浅,逐笔依次叠印,逼肖原作,精确无误,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
展开另外一幅,赫然也是荣宝斋木版水印的《溪山行旅图》,不过这幅却是清代“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