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年前打扫有着驱除病疫、除尘布新的寓意。
今日开始家家户户都歇了,一年里也就这时候庄户人家才能好好歇歇了。
李氏头上蒙着布,拿着个新扫帚用竹竿绑了,把屋梁上都仔细打扫了一遍。
沈征手里拿着块煎年糕在吃,这是李氏今日一早就做好的,年糕又寓意年年高!
沈清宁拉住他,“吃东西就好好吃东西,不许跑。”
“知道了二姐。”
“娘。”
李氏手上的活没停,“恩?什么事?”
“娘!”这次沈清宁的声音大了些。
李氏停下手里的活,“你这丫头到底什么事?”
沈清宁朝边上的两个人招手,“你俩倒是过来呀!”
看得李氏一头雾水。
这时沈观拉着沈征,清秀抱着妙儿跟在沈清宁后面进了屋。
两个大的有些不好意思,非要推了沈清宁出来说。
沈清宁只得厚着脸皮走前面,“娘,今儿是你生辰。祝娘身体健康,来年喜气洋洋。”
“祝娘福于东海,寿比南山。”
清秀红着脸,“祝娘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沈征想着二姐教的,“长命百岁。”
小妙儿也奶声奶气,“长命百岁。”
李氏哎呦一声,还没说话,沈清宁就递上用手帕包的东西。
“这是我跟哥哥姐姐凑银子买的,就是我们五个送给娘的生辰礼。”
李氏打开是一只刻着富贵花开的银镯子。
“哎哟,你们哪来的银子给娘买东西,这,这,这也太好看了。”
说完李氏捂着眼睛说不出话来,这是孩子们第一次给她送生辰礼。
以前一大家子一起,家里有人过生,江氏也会单独给煮碗面煨两个蛋在里面。
沈大河站在外面咧着嘴傻笑,“开心的日子咧,这是我给你的。”
说完也从怀里摸了对银耳坠给李氏。
李氏嗔怪的接过来,“你哪来的银钱?”
………
“哈哈哈哈哈哈~”沈清宁毫不客气的笑出声,她就知道她娘一定会问银子的来处。
“这都是三个孩子借给我的。”
家里三个孩子每日还有几个钱,但是沈大河是一文也没有的。
李氏一边感动一边算账,“三孩子一天不到十文钱?”
就算后来不卖水了,李氏也没断了给孩子每人一天三文钱的习惯。
沈观说,“我帮书局抄了些书。”
清秀也说,“我绣了几张帕子卖。”
沈清宁是原本卖水攒下的,但是她也只能硬着头皮说,“我有时捡柴打了兔子就拿去卖了。”
唉呀,怎么听着就她没有一技之能咧?
这样算算倒是够的,李氏美滋滋的戴上镯子,又让清秀给她把耳环挂上。
“有两个钱不知道好好攒着,就知道瞎买东西,以后你们三加上你爹,每月都给150文,月底算账的时候就发。”
涨了零花钱的四人都乐了,特别是沈大河,他直接是从无到有啊,这真是意外之喜!
不然还愁怎么把借孩子的银子还上咧。
李氏被孩子们看的不好意思,“快去干活,等会要去你阿奶家吃晌午饭。吃了饭我们去县城买年货。”
沈征忙喊道,“我也要去,我也要去。”
李氏点点他的脑袋,“都去,你看你这一身脏的,你是去泥里滚过怎么的?”
把家里收拾妥当,一家子都换了干净衣裳,拉着马车回老屋。
车上的篮子里放着肉,糖,蛋还有两块布,李氏没时间做衣裳,就给老两口一人扯了一身布,买了棉花让江氏自己做,棉衣棉裤一人够一套的了。
江氏手快,两套衣裳两三天就能做好。
李氏还单独装了五串钱,这是给爹娘的过年钱,如今也不是没有,她对老两口也不会吝啬。
原本她说拿一两,被沈大河阻止了。
让她不要一次拿太多,一年三节两寿分开着拿,一次拿太多被两个兄弟知道了不好。
李氏想想也是,就改成了500文。
才到老屋门口,就看到小孙氏挎着篮子也过来了,“二哥二嫂来了。”
“唉,来了。”
孩子们也跟着叫三婶。
等小孙氏看清篮子里的东西,她脸色变了变,她拿的是半篮子鸡蛋外加一包糖,跟李氏的比起来,实在是差太多。
“哟,二弟妹你这一家子,现在连这么点路都不走了,回老屋还赶车呐?”
是大孙氏。
她正笑哈哈的打量着二房一家人。
“没法子,一直忙着家里什么也没准备,吃了饭要去置办过年的东西,就把车赶来了。”
沈观带头喊了大孙氏,几个小的也跟着喊。
凤珍跟在大孙氏后面叫人,“二叔二婶。”
等他们一家进了屋,走在后面的大孙氏拉着小孙氏就嘀咕,“你看到老二家的耳机上的银坠子了没,生怕别人不知道她赚银子了。
还有那篮子里老些东西,也不拿块布盖盖,这一路上都不知跟多少人唱过了。”
小孙氏翻了个白眼,“跟谁买不起似的,大山说给我买,是我自己舍不得,费那钱干嘛?”
“你就买,不然人家还觉得我们孙家人比不过她李家人。”
两人说着就进了屋。
早就来帮忙的沈梅香正和李氏亲昵的说着什么。
“哎哟,梅香,你这一天天跟老二媳妇咋有说不完的话,跟我这大嫂倒是生分了。”
沈梅香笑道,“大嫂,你上次不是说我寡妇家的别上你家的门吗?”
…………
大孙氏的脸一僵,看到沈大江看过来的眼神,心里打了个突。
她之前好像是说过这话,日子久了她都忘了。
沈梅香自然是不会忘的,她在家做姑娘时,爹娘哥哥都宠着她,多少让她有些小性子。
只是生活上的不平顺,她自己也收了脾气,可也不代表被着顶着脸奚落都不还嘴的。
今日大孙氏开口就对着她阴阳怪气的,她可不惯大嫂这毛病。
她住的是两哥家的房子,领的是二哥家的工钱,这大嫂总是一副是老沈家一家子救济她呢。
若没有她,大孙氏家的凤珍就能去干活了,说不定连大孙氏都以去。
可她也不想想,就她这嘴上不把风的毛病,真要让她去了,这二哥家的事那不是满村皆知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