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艺说道:“此事知县大人已经叮嘱我了,人不是问题,匠户的户籍也都做好了手脚,刘团练有需要,随时可以去领人。”
“那就今日吧。”
“呵呵,好说,咱们这就去领人,请!”
片刻之后,刘炀跟着郑艺来到了留城县县衙外的铁冶所,一个上了年纪的大使对着郑艺点头哈腰,随即领着二人进去,不一会儿,十几个衣着破破烂烂的匠户就被招呼了出来。
刘炀见状微微皱眉,这些人年纪大多在三、四十多岁,看得出都是手艺人,众人的双手都是老茧,只是这些匠户普遍瘦弱,而且一个个双眼无神的,脑袋也大多耷拉着,再加上众人都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刘炀猛地一看就好像是明版的“行尸走肉”一般。
“呵呵,让两位大人见笑了,小的这里穷困潦倒,这些已经是仅剩的匠户了,其他有去处的,不是跑了,就是想办法调往别处了。”
郑艺不耐烦的挥了挥手,而刘炀则问道:“他们有家眷吗?”
“都有的,不过此时都不在铁冶所这里,都出去要饭了。”
刘炀顿时无语。
明末的匠户是一个很悲催的群体,在明代匠户的数量十分庞大,洪武二十六年,轮班匠达十二万九千余名,宣德时天下工匠"数倍祖宗之世"。嘉靖四十一年,须交纳班匠银的轮班匠达十四万二千余名。
但是到了如今,大明各地的匠户人数已经大大减少,剩下的也变成了被各级官员压榨的对象。
这些匠户生产各种器械都是无偿的,没有多劳多得一说。虽然官府会发给入局、院服役的工匠本人及其家口盐粮,工匠月支米三斗、盐半斤,家属十五岁以上的大口月支米二斗五升,小口支米一斗五升,但是如今这些米粮基本上都多年不发了,匠户们在每日劳作之余,还要另想办法糊口。
而留城县匠户的糊口之法,就是让家眷去要饭!
此时刘炀打量着众人,然后问道:“你们都是哪方面的匠户?”
十几个匠户怯生生的看着刘炀,不知道眼前穿着便服的大人是什么官职,都不敢随便说话,担心自己会被拉去干苦力。
铁冶所大使随即怒斥了几声,一众匠户才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说话。
这十几个匠户之中,有几个是铁匠,负责打造各种兵器,有几个匠户会打造铠甲,剩下的都是负责打杂的。
刘炀微微皱眉,问道:“谁会打造火铳?最好是鸟铳。”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