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刘邦的侄子,这皇位怎么轮,也轮不到他来做皇帝。刘濞这种对她没威胁的,拉拢都来不及。
刘濞置身事外,趁着别人在争皇位,也趁着铸币煮盐不纳税,埋头干活搞经济,反而将一个地广人稀的蛮荒之地,发展成为富可KO朝廷的大国强国。
因富而骄,因骄而横。以代王身份登基的捡漏皇帝刘恒,并不被刘濞尊重。
夹在功臣集团和诸侯国之间,装幼苗的文帝,对这个大自己十几岁的吴王,也是很忌惮的。
在用高明而温和的手段整治功臣集团后,文帝把目光看向了诸侯王们。
洛阳才子贾谊,根据“大都强者先反”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针。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推恩令”的框架原型。
贾谊建议,在原有的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从而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老诸侯王死后,将他的封地分割为若干块,分封给他的几个儿子。这样,除了得罪嫡长子之外,所有的人都会和中央站在一起。
这招“群众斗群众”让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小,也让他们失去反抗的能力,中央也会因此越来越稳固。
贾谊的这套肉烂在锅里的办法,算是摸准了解决藩王势力尾大不掉的最佳途径。
于是,齐王刘则(刘肥之孙、刘襄之子)死后,文帝将齐国一分为七,都分给了刘肥这一支的子嗣。
刘友死后,赵国也被一分为二,大的给长子,小的给少子。
淮南国在刘长死后被一分为三,成为了淮南,衡山,庐江三国。
除了嫡长子之外,几乎每个利益既得的庶子,都是翻身农奴把歌唱,歌唱美好新生活,伟大领袖汉文帝,指引我们向前进。
而吴王刘濞,在皇太子刘启棋盘KO死吴太子刘贤后,失去继承人的刘濞,居然忍下了、忍下了!
文帝父子撩拨刘濞的神经,把刘贤的尸首送回吴国,让吴王安葬。
到了吴国,吴王刘濞非常生气,说:“天下同宗,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
他派人又把儿子的棺木给送了回去。
从此,吴王刘濞渐渐不遵守藩臣之礼,长期称病,不朝拜天子。
当初,汉高祖刘邦选择刘濞为吴王,是希望他能够镇服民风彪悍的吴国,帮助稳定汉政权。
几十年后,刘濞反而成了一个对朝廷心怀怨恨、行为不敬的诸侯王,统率着一个实力强大、百姓强悍的半割据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