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浅陋迂腐的儒生啊,不懂得时势的发展变化!”
叔孙通找来三十多位儒生,大显身手。他设立了几十位礼仪干事,种种名目,各司其职。对百官又是引导,又是训诫,让整个典礼繁琐而有序。官员们按爵位高低,向刘邦依次叩拜、祝酒。哪个官儿违背了这套规矩,就会被拉出去受罚。
经过一整套繁琐的礼仪下来,朝臣哪个不是诚惶诚恐,整肃安静。目睹如此场景,高祖刘邦不禁感叹道:“老子今天方才体会到当皇帝的乐趣啊!”
孝文皇帝执政,有少年天才贾谊频频上书,《过秦论》更是被奉为经典。贾生才调无伦,却受功勋集团排挤,一生郁郁不得志。
而素有智囊之称的晁错,是受文帝指派,拜大儒伏生为师,得儒家精髓,成为孝景皇帝刘启的师傅。只不过窦太后好黄老,刘启为哄母后高兴,也只得推崇黄老。
汉初民生凋敝的国情,使得道家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理念,被汉初的君王所采用。
道家讲究“无为而无不为”,追求“治大国如烹小鲜”。即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饪小鱼虾一样,只能采取文火慢熬,不能猛火烹炒。“一动不如一静”。即使要动,也是“待时而动”,这属于一种“积极无为”的治国理念。
“无为而治”更大限度放纵了豪强大族的骄横,使得贫者益贫、富者更富,流民增加,社会动荡……
姚翁说过,汉家自刘小猪始,奉行的治国理念是“外儒内法”。
“外儒内法”,正是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效果显著,既经济,又实惠,统治者要是不大力弘扬才是傻子。
“外儒内法”治国,从此渗入历代统治者的DNA当中,并且创造性地活学活用。儒法两家结合加深,儒家伦理甚至侵入到法律条文当中。刘小猪推行“春秋诀狱”,有“礼刑并用”之说。
说的透彻些,儒家的礼乐才是教化人心的根本,律条只能起到“马后炮”的作用。律条守住了底线,儒家坚守了道德。显然,法家只能“治标”,儒家才能“治本”。
推行“外儒内法”的基本国策,外圆内方。儒是基调,法是核心。儒术装点了门面,法家深藏其内;儒家是好看的外套,法家是贴心的棉袄。这样刚柔并济,帝国不再是青面獠牙,反而显得温情脉脉。
刘小猪执政,亟需解决的两个内政问题:一是生计,二是教化。要解决生计问题,就要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想要平均地权和搞好教化,莫如儒家,践行儒家学说、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