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必要铭记在心”,
“是,先生”,
“回去再抄一本《心经》”,陈世行道,
纪平眼珠转了转,抬头笑道:“先生,《心经》抄完是不是就该抄《淮南子》了?”,
陈世行的意思他自然知道,《道德经》,《心经》,《淮南子》都是修身养性的东西,抄书的时候心自然会静下来,陈世行是怕他锋芒太盛招来祸患,当初他教纪平“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义之所在,虽万千人吾往矣”时就让纪平心神激荡,大生出世匡扶世道的愿望,这样的世道,他若当真秉着儒家入世的那一套,恐怕免不了是个早夭的结果。
陈世行将他视作亲传弟子,日后唯一能接自己衣钵,也是最有可能打破这千年血月的人,自然不会让他这么早就入世,从那之后便常让他抄写经文,收敛他的锋芒。
儒道佛三家理念不同,陈世行年轻时以为儒家的入世之道与道家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及佛家的清心寡欲,斩断红尘乃是冰火不能同器,行事就该泾渭分明,人只能选择其一,选择了一家就要抛弃其他两家,后来却渐渐意识到儒道佛三家的理念都不全对,又都有可取之处。
譬如纪平,他很欣慰纪平对儒家入世,匡扶世道理念的认同,但又希望他能暂敛锋芒,以期有朝一日这个弟子能一鸣惊人,这便要教他一些道家和佛家的东西,现在,纪平渐渐的接受了他的做法,而他赫然发现,当儒道佛三家的东西都在他一个人身上得到体现的时候,这个弟子竟是出乎预料的令自己满意。
知道纪平心思通透,自己的打算没必要瞒他,陈世行道:“纪平,剑须磨砺,人也一样,尤其少年,锐气正盛,虽则锋芒毕露,却也刚而易折,若要剑既有锋芒又不易折断,就要使其有韧性”,
“儒家的入世之道如同人执剑除妖,而道家,佛家的理念就是不可获取的韧性”,
“弟子明白,今晚定抄完《心经》”,
陈世行点了点头,道:“据这一次的血月还有半月,回去准备一下,过几日我带你外出游学”,
纪平不解道:“游学少则十日,多则月余,以往都是避开血月”,
“这次不避了,你总要知道血月之时这个地方究竟是什么模样”,
“弟子明白了”,
已经游学多次了,纪平并没有什么好准备的,竹笛,书箱,几身换洗的衣服和一些肉脯就够了,将日程告知老祁,老祁一百个不愿意。
“这个陈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