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三年(629年),这年参与科举的人有上千人,唐太宗鼓励科举还是很有效果的。
科举的考生主要来自生徒和乡贡生两类,生徒相当于官学生,而乡贡基本是自学的,需要在官府登记考核,然后每年跟随各地贡品一起入长安。
李白和崇祯属于乡贡生,临近科举前的半个月已经住在长安城距离考场不远的地方。
诸葛亮,白起,张昊,三人也来凑热闹。
“这次科举是吏部主持,准确来说是杜如晦为主考官。不过历史上杜如晦贞观四年就病逝,就是明年。”
房间中,李白说着:“房谋杜断,可惜了一个贤能大才啊。”
对于贞观的历史李白还是记得许多的。
张昊开口道:“唐高宗,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高士廉,唐俭,尉迟恭,程咬金,李靖……这些大人物,以后与我们肯定都会有交集,我们了解贞观历史走向,了解他们的一些信息,这是我们的优势,要好好把握。”
换一句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还有这些功臣的家族,有的可以试着建立一些关系。
诸葛亮望着窗外街上人来人往,淡淡然开口:“明日就是科举,祝你们好运。”
崇祯开玩笑道:“这次不中进士,明年孔明可要陪我一起啊!”
李白这次胸有成竹,很有希望一次就中进士。死记硬背的知识他会,诗赋更是信手拈来,现成的诗赋都有许多。
至于试策(策论),已经跟崇祯,诸葛亮,张昊他们探讨过,心中有了复案。
这次科举以明经科和进士科为主,有些专业性的科目可以选择性的考。
只要考过明经科和进士科,就是登科高中了。
在贞观年间,科举可没有一甲二甲三甲,也没有状元,探花,榜眼的说法。
当然进士科过了,还是有个排名的,这也是唐太宗最在意的科目。
大唐兴诗赋,也与科举要考诗赋,而且是在进士科中,只要做的一手好诗赋,就可能考过进士科。
有人或许要问,历史上李白为何没有参加科举,以他的诗赋,考进士科轻而易举?
这个问题张昊,崇祯两人也好奇,但李白避而不谈。
历史上对此有过许多猜测,有人说李白孤傲,“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屑科举。
有人说李白向往隐居的对歌喝酒的悠闲生活。
不过,历史上李白似乎对仕途还是挺上心的。
也有人说李白在历史上的身份是个谜,至今为止也不清楚李白的出生。
科举需要有详细的籍贯身份信息,因此说历史上的李白因为身份不明不能参加科举,只能找人举荐。
历史上的李白要想考取功名的话必须要符合生徒或者乡贡的身份。但令人遗憾的是,李白的身份在唐朝时就说不清。李白的户籍在哪里至今仍然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通过史书的记载我们发现李白对自己的身世讳莫如深,就连为他攥写传记的史官也搞不清李白到底是哪里人。
“这家伙不会是穿越的吧?”
张昊有这样的怀疑,也有一些人如此调侃李白,不然怎么会写那么多名诗名赋啊,难道是个文抄公?
对此,张昊好奇,侧面试探过,不像啊!
眼前这个李白很有文采!
而且对科举很上心。
也许,历史上的李白不参加科举可能是身份不明吧。
但愿他不是穿越的。
……
贞观年间的科举一般都是在正月考,二月张榜。
这次科举很顺利。
考完后李白信心满满:“没问题!”
而崇祯愁容:“明经科应该没问题,但进士科写诗赋,怕无法过关啊。”
崇祯不愿意当文抄公,用的是自己写过的诗赋,但没有信心。
唉,古代文人这方面脸皮薄啊,不愿意当文抄公。
张昊无奈,帮不上忙。
李白,崇祯不愿意当文抄公,张昊只好留着以后自己装逼,就像那些穿越历史小说那样,青楼走一遭,诗赋散一波,打脸,名声,头牌,关系网等等都有了。
科举的试卷先由考官批改筛选,然后将出色的交给唐太宗看。
皇宫中。
杜如晦将过了明经科和进士科两科的十几份考卷交给唐太宗过目:“陛下,这些就是这次过了明经科和进士科,登科高中的试卷。”
试卷放在御案上,放在最上面的就是杜如晦等考官认为最好的。
明经科都是死记硬背的东西不会给唐太宗看,看的是进士科的诗赋和试策。
“孙白!”
唐太宗先看了看试卷上的名字。
在唐朝的科举还没有用糊名的手段,试卷上的名字都是可以看见的。
这一点,就让科举有了一些猫腻,有更多操作空间。
“嗯,这篇试策很好!”
见到这名“孙白”的试策,唐太宗眼前一亮,反复看了几遍,言之凿凿,深得皇帝心啊!
“咳咳!”杜如晦身体已经不太好了,但还是露出笑意说道:“陛下,此人的诗赋更是一绝!”
“哦?”
能得到杜如晦如此评价唐太宗正色起来,查看孙白的诗赋。
这次科举要做两首不同的诗赋,分别以“思念”和“写景抒情”为题。
《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低头思故乡。
……
唐太宗瞬间被带入了这首诗的意境,想起了曾经在外打仗,夜里月光皎洁,望着远方,思念故乡,家人的情景。
五言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但能让人一读就身临其境,感触良多。
这不正是诗赋的精髓吗?
“好诗!”
唐太宗兴奋说道,看样子很喜欢。
反复欣赏数次后才去看另外一首写景抒情的诗赋。
有了第一首诗赋打底,唐太宗对第二首诗期待更高了。
杜如晦含笑看着不说话,他能体谅唐太宗此时的心情,因为之前他也经历过。
好东西分享时,自己也会感到高兴。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赋,而且词藻讲究,比喻用得栩栩如生,磅礴大气!
“好一个“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好,哈哈,绝了,好诗啊,磅礴大气!”
唐太宗激动得拍案叫绝。
“恭喜陛下!”
杜如晦笑盈盈道。
“哈哈!”
唐太宗明白杜如晦的意思,能出现这样的诗,这样的大才,是大唐之福,是他唐太宗的功绩啊!
这些诗赋流传千古,也能彰显他贞观年间的太平,繁荣,人才济济!
……